物理网博客
教育整体性的丧失
2014.01.08 23:15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文/周新桥-“整体性的丧失”是伊藤虎丸在《鲁迅与终末论——近代现实主义的成立》(三联书店2008年版)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整体性的丧失”是由科学与思想和人的分离导致的。伊藤将这个问题和教育问题结合起来谈,于是,教育的“整体性的丧失”与人的“整体性的丧失”的问题尖锐地摆在了人们面前。 整体是一个相对于部分的概念,部分是整体中的一个局部,整体等于所有部分之和。教育的整体性是指教育所具有的全部性质或性能;人的整体性是指人所具有的全部性格或表现。显然,当人们将教育理解成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时,人的社会化过程就只能是人整体性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人的和谐发展的实质就是人所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发展,而人的整体性的发展也只能在具有整体性的教育下才能获得。 综观古今中外,凡真正的教育无一例外都指向培养或造就完整的人,即具有或保持着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各部分的人,如能生存,包括基本的衣食住行,能发展,如升迁、成就自我和传延后代等;能享受物质生活,能创造精神生活;能工作,能休闲,等等。完整的人不是完美的人。完美是指没有缺点、瑕疵。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教育能够培养完美的人。虽然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但世上每一个人都必须且能够是完整的人。必须的含义是人所在的社会或生活是整体性的,因此,人只有具有了整体性才能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才能过上完整的生活并有能力创造新生活。能够的含义是人具有发展成具有整体性的人的条件或潜能,只要给予完整的教育,人就可以获得整体性的发展。事实上,这种关注人整体性发展的教育,古今中外都有。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育“整体性的丧失”的现象在古今中外也都有。特别是在当今中国,教育“整体性的丧失”愈来愈严重。教育本应是培养完整的人,即教育方针说的全面发展的人,但由于教育“整体性的丧失”,“整体性的丧失” 的人的也随之大量出现。如中国现在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精神和思维方式的培养,结果知识对学生而言成了一堆僵化的符号,毫无生气,毫无应用价值和创造价值;学习者也只是以暂时的“知道分子”的身份存在于特定的生活时空中,而很难以具有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的角色长期立足于社会。如果教育培养的只是“知道分子”而不是知识分子,那么毫无疑问,说明教育已“整体性的丧失”了。 其实,人们不难看出,在“整体性的丧失”的语境中,教育与人之间存在着下列关系:教育“整体性的丧失”导致人的“整体性的丧失”,人的“整体性的丧失”又加重了教育“整体性的丧失”。如本应传道授业解惑或教书育人的教师,由于其自身“整体性的丧失”,其教师职责只剩下了授业或教书,因此,导致教育“整体性的丧失”,而这种情形下所教育的学生,其“整体性的丧失”则难以避免。 “整体性的丧失”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笔者百度一下“整体性的丧失”,找到相关网页约1,860,000篇。其中有“文化的‘整体性的丧失’”、“历史‘整体性的丧失’”、“艺术‘整体性的丧失”、“道德‘整体性的丧失’”等。与“人的‘整体性的丧失’”和“教育的‘整体性的丧失’”有关的内容也不少。 教育要避免 “整体性的丧失”,除了有需要培养完整的人的目的外,还有另一层更深刻的意义。我们知道,整体是各部分之和。根据格式塔学派的一种观念,它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理解事物,一个事物的整体往往蕴含其所在部分不具备的特性。也就是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亦即“1+1﹥2”。如美国的大学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的冲击,以此促进年轻学子产生新观念、新思想、新思维,从而培养创造性人才,获得创新性成果。因此,教育要避免“整体性的丧失”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或杰出人才的需要。 由此看来,要预防人的“整体性的丧失”,人们首先要从避免教育“整体性的丧失”做起。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