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文化建设遭遇不文明的尴尬,教育怎么办?
2014.01.08 23:11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文/周新桥-浏览网络媒体,发现近年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地方不少,如山东、山西、安徽、河南、陕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等省。建设文化强省意在形成文化优势,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地方在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不难预料,随着各省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推进,各地文化建设将高潮迭起,如各种冠以“文化中心”、“艺术中心”、“图书馆”、“书城”、“歌剧院”、“博物馆” 等名称的文化建筑将拔地而起,各类文化艺术团体将会恢复、组建或做大做强,各类文化传媒将会迅速活跃起来,各种文艺演出、文化名人讲堂将会越来越多,各种文化建设“工程”如文化出版、文艺创作、电视剧和电影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引进文化名人等将会令人目不暇接,文化产业将如雨后春笋,等等。然而,当各地在诸如“十大文化名人”、“十大文化工程”、“十大文化品牌”、“十大文化产业”等这些文化标志诞生和文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时,是不是就可以称之为“文化强省”呢? 也许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费一些思量。近读《文化准备不足的尴尬——杭州爱乐乐团演出观众素质问题透视》(注1)一文,笔者认为该文为人们思考这个问题提供了启示。文章说,杭州市明确提出要打造文化名城,创建文化大市。然而,目标越是明确,缺陷就越是暴露无遗。一座欲以文化名城冠名的现代化城市,竟一直没有自己的交响乐团。而世界文化名城如柏林、纽约、维也纳等都有自己的著名交响乐团。于是,由杭州市出资两亿元打造杭州爱乐乐团。爱乐乐团成立后,确定了演出必须与国际接轨的办团宗旨。按照国际惯例,赴交响音乐会是庄重高雅之事,礼仪要求男性须着西装,女性着洋装(裙装)或小礼服,若是重大音乐会,不论男女都必须穿着正式礼服;迟到者须等乐章结束时方能进入;对演奏表示赞赏只能用鼓掌喝彩,而不能喊叫或吹口哨,演出时不许拍照、打闪光灯等。乐团成立两年多来,为杭州观众奉献了一场又一场高水平的演出。但高水平的演出难免后续尴尬,杭州市民对于这一文化定位所需的文化素养显然准备不足。如当堪称“中国当今最杰出的女钢琴家”、“钢琴公主”陈萨的演奏结束,观众疯狂鼓掌,一时间,掌声、呼喊声、尖叫声、口哨声不断。陈萨只得一次次掖着长裙垂首致谢,但又一次次被掌声、喊声和尖叫声唤回,谢幕10次,加演3次,观众还不肯放她走,场面一度出现混乱。更甚者,有时由于观众迟到,整个乐团得停下来等待迟到的观众进场就座;一些观众衣着不整、甚至穿拖鞋入场;成群结队的家长带着孩子来看演出,小朋友吃零食、挥舞荧光棒叫好,如同看流行歌曲演唱会;许多成人观众也好不到哪里,观众席频频出现乐章间鼓掌、开闪光灯照相、随意走动以及在音乐厅内大声喧哗、接电话等现象。即使是知识分子这样的文化人也未必具有欣赏交响乐的文化素养,如一位据称喜欢民乐的中年知识分子在协奏曲第一个乐章结束时走出剧场,回来时第二乐章已开始,当他被拦在检票口时,还惊诧地问道:“为什么不让我进?”当然,这种文化准备不足的现象不仅杭州有,连中国的文化首善之地北京、上海也时常碰到。类似的情景笔者也曾在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特区亲历过几次。 其实,笔者以为,这里用“不文明”一词代替上述的“文化准备不足”更贴进生活、更贴进百姓些。文化和文明是有区别的。有学者认为:文化,强调的是“化”,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富有生机与活力,尤其强调存在于人内心之中的精神内涵,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文明,强调的是“明”,强调所达到的程度、水平与状态,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客观地把握的结果(注2)。人们日常使用“文明”,更多地包含有讲礼仪、懂规矩、有教养、合理性等意思,是与“野蛮”或“粗俗”相对的。在许多情景下,用“文明”比用“文化”好。如批评儿童骂人现象,说“你要讲文明”比说“你没文化”要好多了;又如对有人候车排队加插现象,可提醒他要文明候车乘车,但不好说:“请排队,你要讲点文化!”日常生活中的不文明,看起来都是琐碎细末之事,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还真是大问题。许多国人不仅在音乐厅或剧场里举止言行不文明,在音乐厅或剧场外也同样不文明,甚至更不文明。不仅在国内不文明,而且不文明的言行举世闻了名。一位常带团去境外游的导游告诉笔者说,在境外的机场、飞机上、餐厅里、旅游地、购物点,凡叽叽喳喳、吵吵闹闹的,肯定是中国大陆人。至于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便后不冲水、浪费多取而吃不完的自助餐等现象,更经常被世人所诟病。 中国在文化建设和文化生活中所遭遇的来自于人的种种不文明,确实令人尴尬。再豪华、高雅的文化盛宴,遇到几个不文明的人,就可以轻易地被搅黄。如名胜上常见有歪歪扭扭的“到此一游”几个字,令眼中风景大煞;繁华的步行街,到处是废纸、果皮和塑料袋,令人惨不忍走;坐在音乐厅欣赏交响乐,邻座嗑瓜子声不绝于耳,令人不厌其扰;在图书馆借了一本心仪的经典,回家却发现书中缺页或有“高人”手迹,令人不堪忍受,等等。可千万别以为这种种不文明现象只是些芝麻小事,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恰恰是通过这些细微之处体现出来的,而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则反映出这个社会的文化发展水平也越高,文化的凝聚力也越强,文化的优势越大。因此,建设文化强省,不能像以前搞国企改革那样抓大放小,只钟情所谓大文化建设,而对小文明的建设、养成却不以为然。否则,尽管满世界都是文化方面的大建筑、大工程、大制作、大手笔、大形象、大名人、大产业、大剧目、大评比、大牌匾等,但与些同时,时时处处是不讲礼仪、不讲卫生、不讲环境保护、不讲交通规则等鸡零狗碎或一地鸡毛,那么要想建设成文化强省也只能是笑话。 文明与文化有关,也与教育有关。在欧美国家,孩子们的音乐知识往往是在教堂唱诗班的歌曲中获得,美术知识从美术馆获得,历史知识从博物馆里获得,而在我国的应试教育中,孩子学习音乐、美术、历史知识惟有书本一途,对交响乐这类西学东渐的高雅艺术接触太少(注3)。不仅如此,我们对孩子的文明行为的教育也惟有纸上一途,是一种在纸上读、纸上写、纸上检查学得如何的“纸上谈兵”式的教育,几乎不见情景式、实践式、体验式的养成过程。加之,应试教育看重的是分数、升学,使得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出现讲分数不讲礼数,讲文凭不讲文明,讲排名化不讲文化的怪现象。也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教育下,人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素养程度会有多高。 文化强省也应是文明强省,文明强省也应是教育强省。反之,亦然。因此,教育要培养讲文明的人、有文化的人,教育要培养能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传承优秀文化与创新文化的一代新人。这就需要教育既讲分数更讲礼数,既讲文凭更讲文明,既讲排名化更讲文化。当教育与文明与文化构建起良性互动的关系,当社会文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当一个地方的优秀文化繁荣昌盛且成为文化主流,而对内有凝聚力、对外有辐射力时,文化强省的建设就自然水到渠成。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