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教育更应关注人的第二生存与发展
2014.01.08 01:27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文/周新桥-生存与发展是社会的永恒主题,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生存与发展是人生的永恒主题,而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便成为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以提升受教育者生存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目的,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最高体现。 人的生存与发展可根据重物质或重精神分为两大类型,一是物质型生存与发展,即以物质为核心的人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形式。人要生存首先要得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而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对原有的衣食住行条件和现状不再满足,于是努力改善物质生活,提高其衣食住行的质量和水平,这便是人的物质型生存与发展。正如著名诗人流沙河在《理想》一诗里指出的:“贫穷的年代里,理想温饱”,“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人的物质型生存与发展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人的物质型生存与发展可称之为人的第一生存与发展。二是精神型生存与发展,即以精神需要和满足为内核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高级形式。人需要衣食住行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衣食住行。人除了需要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质生活以外,还需要基本的精神生活。亦如诗人流沙河所指出的:“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而人的精神追求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基本精神生活满足后,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故人的精神型生存与发展可称之为人的第二生存与发展。 诚然,长期以来,教育在关注受教育者的生存与发展,但关注的重点却又是人的第一生存与发展。比如,许多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认为:教育就是为了考大学,读大学或读好大学是为了今后能有个好工作,好工作就意味着赚钱多,就意味着能过上比别人有更好的(物质)生活。家长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学校和教师也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学生在家长和学校的教导下便也这样想。这里,人的学习(教育)目标、职业目标乃至生活目标都指向了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这种教育思想可以说长期影响了中国的基础教育。我们姑且把这一现象看成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第一生存与发展取向的教育思潮”。 受第一生存与发展取向教育思潮的影响,几乎没有人关注受教育者第二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比如,教育缺少对人的本质属性的关注,缺少对人类命运的思考,缺少对人的生命的关爱与尊重,缺少对人的生存与发展价值的肯定、挖掘和引领,缺少对人类社会真善美的传承与创造,缺少对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精神层面的不断提升。由于受教育者长期接受的是第一生存与发展的教育,第二生存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难以生成、提高,久而久之,便出现人的精神无所皈依、人的灵魂难以安顿的问题。这时的人,已经是“物质性”充溢而“精神性”匮乏、荒芜,人如同给自己套上了“物性”的枷锁,沉沦在片面的物质型生存与发展的困境中而不能自拔。 人的第二生存与发展水平的低下或状态的恶化,势必产生恶果:轻者,人被“物化”、心被物役,人为物忙碌,为物所驱使,人只剩下了物质躯壳;再者,远离精神生活,不再有对真善美的基本追求和创造,甚至以俗为雅、以恶为善、以丑为美;中者,发泼撒野,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物欲横流,骄奢淫逸,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重者,欲壑难填,造假售奸,权谋诈变,巧取豪夺,贪得无厌;极端者,残害无辜,为害一方,视生命如草芥等。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关爱健康,不珍惜生命,不尊重自然,不尊重他人,不懂得感恩、不懂得交往和合作,不信守承诺,不愿付出和奉献,不知晓诗意的生活,不讲礼仪廉耻以及各种危害他人、社会的不仁不义不智不勇等现象,就是人的身心被物性所羁绊的最有力的证明。更有近期众多社会热点,如“升官不成就乱用权”的文强、“全国十大品牌市长”李启红“违纪”、“功勋校长”张晓霞贪污受贿千万、连续多起“校园血案”、“富士康12跳”、媒体造“星”娱乐“养生”、“绿豆茄子治百病”的“神话”、“血洗法院”以及“枪击杀人引来‘拍手称快’”(见光明网孙玉良博客),等等,不由得不令人感叹加惊叹:人啊,人!当你沉沦在物性之中或你身上的物性泛滥时,你的精神家园又在哪里!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欲知明日之社会,且看今日之校园。面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这一永恒主题,教育当然要关注人的第一生存与发展,但绝不能止于此,教育更应关注人的第二生存与发展。教育为未来造就新人,这既是教育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基石,也是教育的历史使命。这里的“新”不是指钱新、车新、房新、吃新、穿新、用新、玩新等物质“新”,而是指气象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新、灵魂新、人格新、境界新、追求新、信念新、真善美新、幸福感新、创造力新等有新精神和新生命的“新”。惟有如此,人生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社会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