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刘秀云-伴随一年一度的高考到来,“高考移民”话题又被炒得沸沸扬扬,我在“百度”中输入“2010 高考移民”,用时0.064秒,找到相关网页约524,000篇,各种有关“严防”“严制”“遏制”“查处”“何时终结”高考移民的话题便充满眼球。如:“2010年广西普通高考开始报名,严防高考移民”“2010年重庆市已查处300多高考移民”“新疆2010年清理查处466明高考移民”“上海2010严查高考移民高招有八不准”。
“高考移民”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现象,是一个令人纠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词汇。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考生众多,且各地区之间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实行各省、市、自治区分别进行评卷和划定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政策。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及录取率的高低,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到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考,这被称为“高考移民”。
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有关高考移民的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演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教育部、各省招考办也采取多种措施遏制高考移民现象的发生,但所起的作用有限。其中高考移民的移出地区比较严重的几个省份是山东省、湖北省以及河南省。大体而言,高考移民的移入地区分为三类,一是京、沪等经济水平高而高考录取分数线低的直辖市,二是海南、安徽等经济水平低且高考录取分数线也低的东部省份,三是海拔高、经济和教育水平低而高考录取分数线更低的西部地区,包括西北和西南省区。
我所在的山东省,就是最大的高考移民输出大省,每年都有大量的移出高考移民被查出,今年,我们学校就有两例被查出的高考移民案件,不仅仅造成了当事人巨额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让考生在那样的状态下在本地参加高考(都办的双学籍),不能发挥出正常水平,可以用“人财两空”来形容。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对这类事情拍手称快,感到国家查处了多年来让人们屡禁不止的不法行为,保护了教育弱势省份考生的权益,打击了投机取巧的人。 但是,众位有没有冷静地思考过,这深层的原因在哪里?
一、秉性耿直、憨厚豪爽的山东人愿意背乡离井,费心耗财去当高考移民吗?
二、面对社会各界为了教育公平多次的呼吁,有缺陷的高考政策得到改善了吗?
三、简单粗暴地处理当事人,就能有效的遏制高考移民现象吗?
在山东这样一个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深受孔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学习刻苦勤奋,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但是,先看看山东本省的大学,就那么区区几所,诺大的一个省,211的大学还不及人家一个市多。据2006年统计,每百万人口中北京市共有高校5所,以2006年招生录取率来看,在北京,1.5 万人中就有1 个人能上北大或清华,而在山东,48.4 万人中才有1人能上北大或清华,机会相差32倍。这么残忍激烈的竞争压在山东的考生身上,这公平吗?因此,分省考试、分省录取的高考制度存在严重的教育机会、教育权利不公平现象,而这正是产生高考移民现象的重要原因。
巨大的录取分数差距的存在,成为“高考移民”的巨大动力。 对于这种现象,众说纷纭,有的认为“高考移民”的出现占用了迁入地的教育资源,享受了本不该享有的机会;也有人同情这些“高考移民”,他们也只是为了能上更好的大学,享受更好的教育而不得不出此下策。这些观点可以说是针锋相对,也透露出理性与感性的对抗,但我们从长远角度来看,要反省的不是这些人该怎么对待,而更多的要考虑造成这种境况的深层原因,并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才是根本。
中国目前的教育和考试现状下,强调与提醒、甚至制度和法律也不是解决高考移民的最好方法。以考试分数衡量考生学习成绩,“一考定终生”,这是目前的现实,也是高考移民的潜在动力;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各省区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这是高考移民的存在基础。
“高考移民”贴上了高考体制痼疾和教育不公的标签,以制度和法律堵漏高考移民的同时,我们尚需要思考:
显然,如果从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考虑,我国公民有权在任何地方报名高考,并被录取。“高考移民”是教育资源(主要指高考录取指标)和教育质量不均衡的畸形产物.教育部与各地教育部门、学校是否真正以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摈弃传统的权力意识,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机会和空间,而不是用僵化的计划制度,禁锢受教育者的教育选择。如何尽快打破应试教育的坚冰,在开放的教育环境、多元的教育选择中,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一考定终生”的僵化教育体制。“高考移民”终将作为历史概念被消除,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才会被重视与实现。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