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农村学校正在空壳化
2014.01.07 15:27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中国的乡村,始终是叫人牵挂的热土。当这一社会始终注目的焦点“乡村”与另一个焦点“教育”勾连起来时,热土中的焦点愈发炽烈。

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 “人人有学上”到现今学杂费的全免除“人人上好学”,伴随着这个漫长过程的是中国乡村教育不可忽视的现实:

学校越来越“小”,学生越来越少,老师越来越“老”;城市教育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学校“大班额”比比皆是。

这一系列问题,是在当前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教育改革引发的一种必然的普遍的阵痛与无奈,值得关注和思考。

我们知道,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一费制”,到“两免一补”、“新机制”的实施,从2007年春季开始起,国家已经对全国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开始实行全部免除学杂费。并且针对部分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还进行了一定的生活费用补贴,从而使中国的农村义务教育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免费教育,农村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然而,遗憾的是,关于学生流失的问题仍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为追逐优质教育资源,大量农村孩子随打工的父母进城求学,部分农民子女也转入城市学校就读。但城市学校容纳不了,这使得城镇学校人数超编,大班额现象较为普遍。据悉,不少城市所有中小学校几乎生源爆满:小学3000人、初中4000人的超级大校随处可见。有的小学可见到64个班,初中可见到50多个班。所有班级人数都严重超编。教育部规定小学、初中每班以45人为宜,但实际上很少有这样规模的班。调查中发现,小学中最多的班级有90多人,初中最多的有80多人。一个教室里,10排桌凳,最近的一排常紧靠讲台,最后一排则贴着墙。每排8人,中间只有约一尺宽的过道。

与城镇学校班班爆满相反的是,农村学校正在逐渐"空壳化"。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农村边远学校特别是边远的农村初中学校学生大幅度减少,许多农村小学和初中因生源锐减,正逐渐“空壳化”,严重影响正常运转和教学工作。这些学校不得不在被迫关门和布局调整之间做出选择。

“农村教育的艰苦已经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种恐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孟登迎针对部分免费师范生恐惧回农村的心理,建议把钱投到艰苦地区的教师职业岗位上。
(——据《中国青年报》)

免费师范生恐惧回农村的心理,一则在于当前农村教育的艰苦以及教师待遇的低下,而大部分免费师范生又来自家庭并不富裕的农村。二则在于只能在县城及以下的学校教书,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较大。三则在于免费师范生有太多的“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地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于10年”、“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等规定,或多或少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并由此蓄发了他们对日后前程的担忧。

从教育的现实来看,近年来“空壳村”的大量出现,加剧了农村教育的危机。农村学生纷纷涌向城市,急剧减少了农村学校的生源,学校也相对成为“空壳学校”。在流向上,往往是村级学校流向乡镇学校、乡镇学校流向县市学校、县市学校流向二三流城市。越到基层学校,空壳化现象越严重。此举既影响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开展,又影响到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有条件的学生转学“另谋好校”,成绩好的学生也“择枝高栖”,留下的学生数量有限,此情此景岂不令老师心灰意冷、懒心淡肠。

相应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农村教育将担负着更为艰巨的重任。对农村教育的恐惧,表面看来是教育问题,但其背后隐藏着的或许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

点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建设寄宿制学校是必要的。但必须防止一刀切地过度撤并学校,造成新的流失辍学和“上学难、上学贵”,造成农村学校的“空壳化”。

长期关注农村教育的人都清楚,要让农村教育走出困境,除了加大投入“不差钱”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为农村教育找到正确的方向,为农家子弟多提供几条出路。2003年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曾经提出了“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坚持为‘三农’服务”等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但事实上,农村教育改革的步伐非常缓慢,农村教育还是行走在单一应试的道路上。

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确不是易事,它是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因为它和“三农”问题交织在一起,脱离“三农”孤立地说发展农村教育肯定是行不通的。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关心农村教育的人,为农村教育寻找出路的人,给农村教育制定政策的人,并不真正了解现在的农村,也不知道农民的需求、农村社会的需求。在农村教育问题上拥有话语权的人,无论学者还是政府官员,其实都是城里人。虽然很多人也是农家子弟,自认为很了解农村,但自从考上大学那天起,他们看农村的视角已经是城里人的视角了,他们谈论的农村其实是记忆中的农村。可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情况早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然,学者和官员也时常去农村调研,可短期调研始终还是不能真正深入变化中的乡土中国,而专家学者们又哪有时间和精力能像当年的陶行知先生那样长期扎根农村?

更何况,我们现在不少有关农村教育的政策,根本就没有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是不是我们主管教育的领导也能每天早上4点起来,走走那15公里的山路,你就会想出比这个更完美的政策。”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批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这句话,虽然简单,却一语中的。

也许是城乡差别形成的时间过于久了点,如今的许多国人都有这样的思维定势:城市总是比农村好,大城市总是好过小城市! 于是乎,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是一边儿倒地向往着城市和大城市。 结果,越是大的城市,房价就越来越离谱,学校也越来越拥挤。相应地,农村就越来越空了,不仅仅是学校空了,连整个村子都空了。可见,农村学校的空壳化问题,未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资源问题;它的解决,也恐怕不是某个单一的办法就可以奏效的。

为追逐优质教育资源,大量农村孩子随打工的父母进城求学,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学校正逐渐“空壳化”。有识之士呼吁,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学校投资,特别是对农村边远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挽救农村教育。让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同样的阳光,感受到同样的温暖。希望他们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健康成长!

“农村一些家庭留下的多为‘369’,有时真的想找个吵架的都难。”全国人大代表赖每说。当务之急,谨防农村“空壳化”。 所谓的“369”,是人们对目前农村形势一个形象描述:3是“三八妇女节”,指妇女;6是“六一儿童节”,指孩子;9是“九九重阳节”,指老人。在多数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情况下,农村出现了“空壳化”,留下的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小孩。我国已有1.5亿多农民工,今后10多年还将有更多农民工从农村进入城市。赖每说,在目前形势下,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去城里“掘金”。农民观念变了,口袋鼓了。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农村人走空了,土地撂荒了,一些社会事业也无人干了。路损了无人修,水井坏了无人管,甚至有的连子女的教育都“牺牲”了。长此以往,农村原有的资源优势会逐渐丧失,应该引起严重关注。

赖每代表认为,当务之急,一是政府应继续加大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力度,加大实施惠农政策力度,尽可能让农民不远离家乡务工也能挣钱。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让多数农民尝到“以地生财”的甜头,安心当农民。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村教育的人才储备,而其中,那些担负着教育广大农村孩子成才使命的农村教师们,其相对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综合素质的提升、他们对农村教育的付出和所思所想所盼等等,理应为社会所了解、所关注。农村教育事业的最大希望在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当前农村教师流失问题已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只要解决农村教师“生活待遇低、工作待遇差和政治待遇少”的问题,相信农村教师的流失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