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智障学生融入社会、自立于社会并且得到社会的承认与接受是每一个家长的梦想,也是我们特教学校的最终培养目标所在。那么,如何让智障学生自立于社会,就成为了每个特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要树立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智障儿童的个别差异,积极探索开展有效的教育、训练,补偿他们的智力和适应性行为缺陷,促进智障学生学会自立,为将来参与社会,享受生活打下基础。
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著名智力落后教育家谢根曾指出:习惯就是智障儿童的一切,就是使他们得救,或者毁灭的一切。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对智障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智障学生约束自己行为,适应社会生活、学会自立的前提。
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品德形成最重要,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做人的根本不能丢,所以突出德育是关键。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生存和学习活动的变化,及时对他们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弱智儿童由于智力的缺陷,限制了活动个性的发展,很难形成正确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观念,行为不易受理性的约束和调节。所以,只有结合日常生活加强养成教育,授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又由于弱智儿童的思维过程缺乏必要的灵活性,所以,要改变所形成的行为方式是很困难的,因此,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弱智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引导学生学会交往
善于交往与合作,是现代人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智障儿童由于思维发育迟缓,缺少理智,情感沟通与交往能力很弱,他们很少与教师、同学交往,即使大家天天在一起,但心灵却很难沟通。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通过开展一系列“交往”活动,为智障生提供交往的平台,让学生与老师、同学成为合作者,以此来培养师生、生生之间的默契。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得到健康发展。
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学会交往,如关爱生病的同学就是一个学会“爱”、学会交往的好机会;当合作游戏时,要提醒他“与同学一块儿玩”的意识,只要他能与其他同学一同游戏和欣赏,就要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他这种心中有他人的行为,让他得到比自己独自享受更愉快的感受;通过开展健康向上的与志愿者结对、郊游爬山和劳动技能比赛等实践体验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大胆与别人交流、沟通情感,让他们在与他人交往中不断地认识自己,超越自我,从中不断地丰富交往体验,提高交往技能,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存的能力。
同时希望家长多带孩子走出家门、走亲访友、亲近自然,让自己的孩子与社会亲密接触,及时教学生一些常用并比较容易接受的交往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取得交往的成功,体验被他人悦纳的快乐。
三、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
“智慧在学生的指尖上”。正因为智障学生动作不协调、手指不灵活,不想动手、不愿思考。所以动手能力相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显得相当重要。为此,要为智障学生多增设手工课、劳动课、游戏课,积极开展丰富多采的动手活动,如通过搭积木、画画、剪(折)纸、串珠子、夹玻璃球、跳绳、系鞋带等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智障学生自主、自动、自觉的精神,让他们在活动中,又做又玩、边看边说,手脑并用。做到在“玩”中学知识、“玩”中求进步,既培养学生手的技巧,也锻炼他们多种感官的相互配合。
经过各种动手能力的训练,既能提高智障学生手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又能发展他们手、脑的协调能力。“心灵手巧”,动手的过程,也是激发和促进学生大脑思维活动的过程。只要让学生动起来,智力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
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时刻寻找和创造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比如:在组织活动时,让学生动动手、跑跑腿帮着拿递东西;衣服脏了,让他自己洗一洗;扣子掉了,让他自己学着缝一缝;玩具坏了,让他自己修一修;另外,还要通过游戏、爬山、郊游等活动,让他们进行手、眼、口、脑的训练。这些活动虽然是些小事,用心找也不难,但做起来却不容易,长期坚持,形成习惯就更难。只要我们能尽职尽责,勤于耕耘,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学生就会进步,就有自立于社会的希望,就能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走出学校,融入社会!
四、让“帮助”成为智障学生进步的支点
智障学生没有强健的体魄,灵活性差,没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积累,他们未知的世界还很多很多,他们需要教师的指点教育,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帮助。当然,帮助不是一味的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帮助”是学生最易理解的语言,适时的帮助,是鼓励,也是解难的一把钥匙。就好象一个落水的孩子,你让他不要惊慌,教他游泳的要领,都不如弯腰伸手拉他一把重要。
“帮助”不是一件无所用心的事,正确有效的帮助是建立在理解、尊重、平等的基础上,也是教师刻意选择的结果。有意的帮助应该适时而发,看似来得自然,来得平常,实则有意为之、有情为之:学生的鞋带开了,蹲下去为他系好;学生流了口水,走过去替他擦干净;学生的裤子穿反了,让他脱下来,教会他辨认正反,避免以后再穿错……这样,会给学生注入一种新的力量,来迎接新的一天;动辄对学生冷嘲热讽以及玩笑式的话语,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和人本的丢失。
“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由于智障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缺陷,认知活动受到限制,缺乏社会经验,因而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就相对较多,从而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因此,我们要把握好智障学生的行为发展,巩固和发展他们正常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交往、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帮助”而不是一味的包办代替,以此来促使学生在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让学生离生活实际更近一些,从而达到自立于社会的最终目标。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