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走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区
2014.01.07 00:55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文/周新桥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源于何时何事已无从查考,但在包括家庭、幼儿园和学校在内的教育届却耳熟能详,算是教育名言了。笔者在百度上搜寻“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找到相关网页约2,260,000篇,打开了一部分看看,发现其中大部分是站在教育角度上谈这句话,也有少部分是说商业用语,如:某品牌的奶粉将此语做广告词,意思是给婴幼儿增加营养,让他们的身体从小就长得棒棒的,好担当起未来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大任;有条养猪的新闻也用此语做标题。看来,这名言流行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此语的本意是凡事要立足于早,即起跑要早,补营养要早,养猪要早做打算,3G牌照的争夺要早,连孕妇胎儿筛查也要早等(注1)。 作为教育名言,“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既是早教机构或教育培训市场的推广用语、家庭推进早教和择校的理念,也是教育师长们宣示的教育警语和学子们的信念与誓言,还是教育“过来人”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之谈,更是众多学校违规办学时提前上课或补习和恣意增加课时的依据或借口(注2)。甚至,在议政的政协会议上,这句名言被代表直接引用为推进教育公平的目的(注3)。 如何看待这句教育名言,社会也不乏理性的声音,如:“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更不要输在终点线上”、“不要伤在起跑线上”(注4)。但这类声音通常被教育培训市场中商家的疯狂吆喝声以及来自家长、学校和老师的在儿童教育方面的焦虑、躁动和信以为真等情绪所湮灭。 该名言美妙动听,这正是其蛊惑人心之处,也是易将教育引向误区之所在。 在美学视野里,这句教育名言看上去并不是那么美。 首先,该名言所说的教育现象并不反映教育规律;一是在教育时间的维度上,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是越早越好,因为教育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在两者之中,他更着重于成熟。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形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他做了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双生子爬梯。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48周起每天作10分钟爬梯7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由此,格塞尔得出的结论是: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注5)。这个事例说明,教育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而违反教育规律,教育就会走向歧途。 其次,信奉该名言所导致的实然的教育目的常与应然的教育目的相悖。“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名言之所以得到广泛认同,主要原因是迎合了家长、学校和老师“望子成龙”、“智慧开发得越早越好”或“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愿望。实际上,人们发现还不能一味地指责这种愿望或者教育目的观不好,除非人们在这些愿望中还夹杂着别的目的,如“早一点出人头地”、“早一点结束课可多些时间复习以提高升学率”等。但信奉该名言所实现的教育目的常与应然的教育目的相悖,比如“欲速则不达”或“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等。前述格塞尔的实验以及其他无数事实表明,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会给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儿童中存在大量厌学现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质言之,“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名言既存在不合规律,也存在不合目的缺陷,或者说在理论上既缺乏根据,在实践中也极可能导致有害的后果。因此,这句教育名言就因不符合美的规律而美不起来了。 家长、学校和老师如何走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区呢?一是要转变观念;如何真正把握“起跑线”是摆在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人生的路很宽、很长,一方面,人生面临着不同的起跑线,如人格的起跑线、学习的起跑线、生活的起跑线、职业的起跑线、创造的起跑线等,人需要在各种起跑线上起跑。如果过于关注一个儿童在学习的起跑线上起跑,就可能导致儿童在人格、生活或创造的起跑线上大大地落后于人;另一方面,人生也面临着随时在不同阶段的起跑线上起跑的问题,人生的长跑如同拉力赛,是漫长而分阶段的,一个人在第一阶段起跑慢并不意味着全程慢或以后的各阶段起跑也慢。转变家长、学校和老师的观念,就是要人们全面、正确地看待“起跑线”问题,树立“条条道路通北京”、“行行出状元”的观念,找准适合儿童自己发展的起跑线。二是要把握好比起跑更重要的儿童发展规律。“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儿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虽然他或她可能会起跑慢一点,但只要他或她会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能跑得稳,并有足够的耐力坚持到最后,又有什么不好呢。诚如一位美籍华人音乐家对笔者说的,美国的教育很重视儿童“自信心、好奇心、责任心”的“三心”教育和培养。笔者认为,教育承担起构建儿童这种心理结构、“让孩子以自己的速度成长”(注6)的职责远比盯住所谓“起跑线”重要和紧迫。 走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区,需从家长、学校和老师做起,从现在做起!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