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教育中的“叶公好龙”现象
2014.01.07 00:52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刘秀云-校长在大会上给我们讲了《被欣赏和被淘汰》的故事:
江老师的女儿26岁了,还没有找到男朋友。江老师的同事热心的当起了红娘,把江老师当年的一个得意门生介绍给了江老师的女儿。江老师执意要小伙子来家吃饭。小伙子走后,江老师对红娘说:“他读中学的时候,我是多么欣赏他啊!他学习成绩棒,又特别听话,调皮捣蛋的事准找不到他。现在,你看,他的个子基本没有长高,还不到一米七吧,显得单薄了点;他的背明显的有些驼了,像个小老头;你看他的近视眼镜,足有800度吧,以后会影响生活质量的;你再看他说话细声细气的样子,哪像个小伙子啊,太缺少阳刚之气了;最让我看不上的是他那么古板,一点幽默感都没有,我女儿要跟那样的人生活一辈子,她上哪儿找快乐去啊。
听完故事,很受震动,不知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和选择女婿的标准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
在我们培养学生的时候,我们常常以成绩论英雄,只要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只要成绩不好,就成为老师眼中的差生……因为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健康,品行、能力和情趣:课堂上,老师把学生弯腰驼背的学习看成是正在用功,很少能及时提醒,让他挺直腰身;对学生日益增多和日益加厚的镜片司空见惯;把学生平时的沉默寡言看成是听话,内秀;把学生的冷漠无趣说成是乖巧。课堂上,老师演变成了熟练的知识搬运工,不断地将书本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袋里,为了强化记忆还要反复无数遍的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课堂上,老师更喜欢听到优秀学生的标准答案,桃李满天下,成为老师很有面子的、甚至人前炫耀的资本。
生活中,很多家长更是推波助澜:读书、升学、成才,几乎是每一位学生家长都难以回避的话题,几乎是每一位家长为孩子规划的人生主线。因为寄托着太多的期望和梦想,几乎从孕育生命开始,家长们就行动起来,一项浩大的教育“系统工程”全面展开:胎教、早教、幼教,智力开发、外语培训、艺术启蒙,学习计划、培养目标、职业前景,早就替孩子做了周密细致的规划、安排,几乎要把孩子的人生填满。从孩子小,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而不需要孩子干任何家务事,凡是与考试无关的书不能读,哪怕是文化经典名著;凡是与考试无关的事情不能做,哪怕是自己的内衣裤也有人洗,家长会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有的家长说,父母无论有多成功、挣多少钱,假如孩子不成功的话,那就是失败的家长。有的家长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没有了自我没有了自己的事业,一切都是为孩子,一旦孩子考试不好就像天塌下来一样。也许孩子可能有个令家长骄傲的成绩,短时间内用优异的成绩冲淡着家长的疲惫。但是如果以孩子的健康、品行、情趣、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代价,这样的代价也太大了!
当我们的教育只剩下分数时,分数变得那么狰狞、可怕,像魔鬼在不断吞噬着人的生命和灵魂;当我们的教育只剩下分数时,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都演变成了分数的奴隶,我们的教育就没有了创新、创造,人人都变成制造分数的机器……
作为教师,我们把教育目标定的那么宏大,一心要为国家培样出“栋梁之才”,但是我们苦心调教出的“好孩子”欲要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家庭一员的时候,我们却要坚决的把他挡在门外。作为教师,反省一下,你是否真正关心过学生,是否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关心他们,学习不是学生的唯一,身心健康更为重要!作为家长,我们用伟大无私的母爱父爱精心呵护长大的孩子,当走上社会或者成家立业时,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当我们的孩子面临淘汰,被社会和家庭挡在门外,似乎到这个时候,我们才恍然明白了健康、品行、性格、情趣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可叹的是,我们今天向这个人所讨要的一切,在他最适合获得的时期被我们不由分说地掠夺掉了,我们原来的喜欢只是叶公好龙!
当年,陶行知先生曾这样大声疾呼:“……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读到这段话,我真是心痛—-为现在的孩子们心痛!现在的孩子远远没有享受“六大解放”,相反,他们正遭受着“六大束缚”!民主与科学的教育不是一句空话,他必须要具体落实到学生的“六大解放”上;否则,无论怎么高喊“素质教育”都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
“看学生,看成绩!找姑爷,看素质!每一个学生最终都是姑爷(媳妇)!好姑爷在好成绩的教育中迷失!”当教育与生活相遇,遇到这样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我们是否会重新反思我们的教学?在教育中,我们强调什么,偏重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渴望的是什么,欣赏的是什么?评价学生的标准到选女婿的时候为何这么不适用了?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又应该对我们的教育进行怎样的调整?
张志勇厅长在枣庄的座谈会上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人,一辈子只上学,不进入社会,就是上了小学上初中,上了初中上高中,上了高中上大学,上了大学上硕士,上了硕士上博士,上了博士上博士后,……这样一直上下去,上到老?张厅长提出这个问题的意思就是想告诉大家:教育终归要为人的就业谋生打基础,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如果我们今天所欣赏的佼佼学子,是明天社会要淘汰的人,那我们的教育岂不失去了意义?
法国文学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一针见血:“孩子是生而自由的,但到处都受着束缚。我所谓要造成一个自然的人,并不是使他变为野蛮人而送他回到森林中,而是要造成生活于现实社会的旋涡中,而不让他自已被人类的情感和偏见所淹没;要让他以自已的眼睛去看,以自已的心去思索,让他不怀权威,而只有理性。”大师的这些经典语言应该让我们明白:孩子是生而自由的,应该顺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不能过多地去加以束缚,而只能在精神和心理上多给予支持和安慰,并能因势利导,把学生从烦恼和困境中解救出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确定人生的正确目标。
大家共同努力,回到教育的原点—育人,在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的同时,也考虑一下如何为更多的普通家庭培养出无疾患,有趣味,善谈吐,气质佳的女婿和儿媳!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