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文/周新桥 因尝试将“139说客”引入教育一事咨询一位在通讯行业工作的年轻人时,不知怎么就将话题扯到了当前的教育。我说长期以来以追求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导致年轻一代人的教养越来越差。本以为这一判断或评价会“冒犯”这位年轻人,不料年轻人回应到:“真的是这样,现在80后在企业里的表现,已经非常充分的体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这使我十分惊奇,以往我同年轻人聊教育,不是很难聊到一起,就是听到他们骂学校、骂老师、骂父母,几乎没有听过到他们有自我批判的,而且居然有年轻人将这种自我批判与批判中国的应试教育联系了起来。 我奇怪:你怎么会有这样的的看法呢?年轻人说:“我与许多年轻同事共事,我发现年轻同事的工作目标不明确,不是为展现和成就自己而工作,而是为领导而工作;工作很情绪化,高兴时就做做,不高兴时就少做或不做。现在我们企业里的管理者基本是50-70后早期的人。可以很明显的发现,50-70早期和70后期以及80后等不同群体在敬业、责任方面的巨大差别。80后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不懂得主动,习惯了接受命令,呈现出挤牙膏似的生活状态。”呵呵,我听到的这一番话哪像一位年轻人说的呢?感觉倒像是从许多与当今年轻人有巨大代沟的中年人或“九斤老太”式的老年人口中说出的。 我诧异道:难道你不是80后吗?言下之意是你也接受的应试教育,而听你这番话,仿佛你不是80后,接受的也不是应试教育。年轻人说:“我也是。但是我比较幸运的是,大学是在澳门读的。”原来如此!年轻人接着说:“感觉真的很不一样。到现在还有一幕深深印在脑海里。刚进澳门大学的时候,我们大陆生一起去报到。大家遇到问题习惯了去问,没有人会自己主动去找答案。我们七嘴八舌问了好多问题,后来发现其实全部答案都贴在墙上。甚至就在身后的墙上。但是我们没有主动去寻找答案,没有主动去搜索信息的习惯。只知道张嘴问。这件事情,给我的触动非常大。” 年轻人告诉我:澳门本地和其他地方的学生就与大陆生不一样。不仅在报到时的表现如此。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目标很明确,他们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知道自己需要一个怎样的生活。因此,他们学习、生活都很主动。而和大多数内地学生一样,我在内地初、高中阶段学习时,完全没有学习目标、生活目标。是父母、老师要我们学习的、逼我们学习的。因此,我们的学习常常是应付,是被动的。由此也形成了一种被动的生活态度。年轻人也调侃也幸运地说:如果我不是去澳大读书,有报名时那难忘的一幕,有以后与澳门学生在一起生活学习的比较和影响,有澳大重视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养成的教育,也许我现在和内地许多年轻人一样,没有形成主动的生活态度,也过着一种挤牙膏式的生活。 年轻人又对我谈到一幕使其印象很深的生活场景:那是一次三个家庭的聚会:我一家,来自广州的一家和来自香港的一家。席间,谈到了孩子读书。大陆两家的家长们兴致特别高,围绕着考高分、读大学、上重点、找好工作,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与家长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家的孩子低头不语,既好象读书和未来的生活与自己无关,是爸爸妈妈的事,也好象在这些关涉自己当下和未来生活的事,自己也只有接受家长教育和安排的份。而香港一家,恰好与我们大陆两家相反:父母不语,他们只是静静地听着孩子谈想法,拿主意。年轻人从亲身经历中认识到,港、澳和大陆的家庭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面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是导致大陆与港澳年轻人在生活的主动性方面表现出很大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年轻人聊完教育的话题后,使我又一次沉浸在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之中。显然,这位80后年轻人作为具有亲身经历两种不同的教育且能用心体会的人,为人们认识和反思中国的教育提供了一个独有的视角。在这位80后的年轻人眼里,中国(准确地说是中国大陆)的两大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本质上都是成人为儿童包办代替的教育,是完全无关人的自主性培养的教育。诚然,长期以来,在中国家庭中、学校中,有关学生学习的一切方面都由家长和老师安排好、做完了,如学习目标是家长和老师共同为儿童决定的,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是由家长和老师共同安排的,人生的规划是家长和老师制定好并强加于儿童的,即使对于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得如何等这些基本问题儿童也无权过问,甚至连作业的步骤、答案也由老师做好了,只需要儿童照着抄照着背。更甚者,连填写报考志愿、上大学报到以及大学毕业找工作也需要父母代劳。人们常说中国的学生是内装有教师、老师所付出全部心血的“奶瓶喂大的”,是被“抱着长大的”。话虽然有些尖刻,但的确反映出中国教育中存在的不关心人的自主性培养的普遍现象。 自主性有三个特征: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1)。人的自主性是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根本属性,人是否则具有自主性,是人能否成其为人的根本标志。现代中国人若不具有自主性素质,不可能做到脚踏实地,更不可能做到仰望天空。中国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在现代中国,若具有自主性素质的人成为稀缺资源,那么10年后即2020年,中国要想成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开发强国、人才强国,只能是痴人说梦;若具有自主性素质的人成为稀缺资源的情形一再得不到根本改观,那么中国在建党100周年时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注2),也必定是难以实现的目标。因此,教育关注人的自主性素质的培养,是人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本质使然,也是教育的本质使然。若教育依然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反而刻意培养儿童的盲目性、模仿性、依赖性,甚至是奴性,那么中国的教育还有希望吗?中国还有希望吗? 但愿这位80后眼中的中国教育形象能使更多的中国家长和老师猛醒!但愿这位80后对中国教育的批判能帮助更多的人对中国的教育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 后记:和这位80年后聊完教育话题后,恰好有一位教育界的朋友向我征询意见:今年其小孩高中毕业,是去澳门大学读书好还是留在内地重点大学读书好?我把这位80年后年轻人的“故事”讲了。我说,那儿能提供更好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就去哪儿!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