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关于高考“指挥棒”之说
2014.01.06 01:32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高考被冠之以“指挥棒”何其冤也——权力大不等于观点正确、课程绝不是终极真理 “高考”为当今中国第一大考,从一般意义上说,大有一考定乾坤之势。那么,万人肃然的高考因何冠以不无贬义的“指挥棒”呢?透过表面现象,其本质问题出在于“棒”字上,“棒”字应有三种含义:一乃尊其至高无上;二乃惧其铁面无情;三便似以贬义戏之,多存大不敬之意。但是,高考被冠之以“指挥棒”不无冤情,高考有“指挥”学校教育教学的功能,而且还特灵,但主要是检验教与学的成绩和选拔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才。考试是教育生活中的必然的也是最后的一道程序,他不可能决定教育质量的好与否,主要负责检验与选拔,尽管如此,高考仍然被冠之以“指挥棒”。这是因为高考制度里的方式方法存在问题,副作用及负面影响仍然很严重,所以以“棒”字戏之。 “知识是工具”、“知识是力量”、“知识是双刃剑” 这些道理早已不证自明。知识是人们完成生存和发展两大基本任务的智力工具,所以,人生与知识、课程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人的全部现实生活都是通过知识得以建构的,因此知识与人类本体的存在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不同的知识系统,塑造不同的人生;完整的知识基础,造就完整的人生;片面的知识基础必然带来片面的人生。因此,要选择哪些知识作为课程知识,首先就要对人生的知识需求进行一个类型的划分和程度的区别”(摘自:《教育哲学导论》 石中英)。否则,调整知识结构的课程改革就没有依据。何况,课程绝不是终极真理,师生们永远有质疑的权利。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当今科学知识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和更新,“课程根本不可能满足人生的每一项知识需求,而只能或只应满足那些各种知识需求中‘最基本的知识需求’。这里所说的‘最基本的知识需求’不是以学科为标准的,而是以人的日常生活为标准的,是青少年学生作为人的存在所需要的最基本的东西”(同上)。让青少年学生在合理的知识结构框架内,获得较为全面的良好的知识素养,这是教育人特别是课程编制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对英语课程性质进行了比较明确和完整的阐述,明确了英语是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但是,此标准比较适应于重点高中,重点高中是重点大学的生源地,基本上学有所用。但不适用于普通高中、更不适用于农村高中。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都是把眼光盯在所谓的精英教育上。只重视少数人的教育正是发展教育的桎梏。更何况即使是所谓的精英教育的重点高中,英语新课标也定的高了些。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原因是高等教育中的学士学位者只要求英语过四级,好多大学生入学的当年就通过了英语四级的考试,高考时的英语成绩在一百一十分就可以。这就足以证明中学英语课程在教与学的程度区别上缺乏严格的论证,都不同程度的超出了合理的局限。鉴于此,就英语课程而言,急须重新论证教学程度,使基础教育的课程知识结构更具合理性。更何况不能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而换取少数人的需要。 英语虽然只占高考百分之二十分额,但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却要占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时空,这是一个严峻的不容回避的现实。因为它是完全属于靠机械记忆的典型的“强制”学科,大家都知道这种外在的和内在的“强制”学习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的伤害,如今,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指数的下降与“强制”学习不无关系。而且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把清晨的大好时光用来背记英语单词,岂不可惜之至吗?就高中生而言,大多数同学是在陪读,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们,耗费了大量财力、精力和时间所学的英语都会在未来的生活中很快的消失,因为语言最突出的价值就是交流,生存于经济生活第一线的紧张而忙碌的人们和谁去交流英语呀?这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又是什么?毋庸置疑,掌握英语的应是少数的、特殊的、专业的人群,决不是大众!英语倒是不至于使人痴迷,但让人郁闷、抑郁。这比痴迷的危害更严重、更可怕。 如今,连小学生乃至幼儿园的孩子在高考英语的影响下,都在为“赢在起跑线上”而抢学英语,各级辅导班比比皆是,书刊资料如洛阳纸贵,都在为高考打基础,实属荒唐!!!如若长此以往,母语缺失会日益严重,英语也不可能学的多好。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国2001年颁布的“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 这就明确阐释了语文教育的功能,行为规范、道德约束、人文精神、民族意识以及完整的个性人格的形成等等,这些教育内容都可以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几千年积淀的“经史子集”,端庄文雅,简洁精练。孔子的教学方法在世界上都是第一位的,《老》庄的文学成就实乃绝无仅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她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世人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自读名著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谁不想读名著呢?谁不想提高语文素养呢?谁不想奠定发展基础呢?可时间呢?课程标准定的再好,无力实施不还是等于零吗?自欺欺人而已!!! 升学率、分数明晃晃的摆在那里,所有的师生及家长都不会、也不允许让语文影响整个高考成绩。鉴于此,不难断定:母语缺失或语文教学质量下降都是被英语所累!英语不只是拖累了语文教学,也影响了其它学科的学习。如今,计算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人们急需计算机知识,可是,在现行的中小学课程中计算机仍属点缀课程,大有回避之意,计算机自诞生之日起就已发挥了巨大无比的力量,而且仍在迅猛发展中,其社会就业面也很广,就连电子游戏本身就有很大的就业量。应该让孩子们更早更多的接触一些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有一个清析的关于虚拟世界的认识和一个张弛有度的学习方法。 毋庸讳言,多年来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都在做表面文章,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修修补补而已,根本没有在“改”字上下功夫。把希望寄托于学校教育上,希望通过革新教学方法走出困境,从根本上忽视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众所周知,经济竞争源于人才竞争;人才竞争源于教育竞争。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根本就谈不上国际竞争力,出国留学热就是见证,而且趋于低龄化。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不可忽视的人才外流的问题。国家之尊严何在?“教育”应检讨其所作所为,这个带引号的“教育”是广义的,不光包括实际的教育生活、其主体是教育设计者与课程编制者。简言之:“教育”是为了“育人”,是要让“所有的青少年学生”都得到“全面”的“自主”的包括个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教育”忽视了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及家长的内心感受,辜负了他们对“教育”的信赖、期待与崇拜。顺水推舟的利用了人们习惯于程式化生活的习惯和对权威的朝圣。这是国人的悲哀!!! 不管新课程标准高否、严否?广大师生们也只能宁可信其“有”,不敢有半点疏忽,因为成绩明晃晃的摆在那里不给任何人留面子。师生们也只好任“命”。对学校而言,“课程”让我教什么,我就教什么,“高考”让我怎么教,我就怎么教;对学生而言,学校教什么,我就学什么,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学。在这里最能体会无所适从、无能为力、受制于人的感受。政府虽然投巨资于教育,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好多的钱都打了水漂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关于教育改革之论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大块的文章扬扬洒洒、铺天盖地。但大多是探讨教育改革的边缘问题,很少或根本没有涉及实质问题。就像对待一个发烧的病人,只想给他降温,不知道或不想知道其病根在哪里,大有讳疾忌医之嫌及明哲保身之意。任何事物都是可错的,权力不等于观点,权力大不等于观点正确,课程绝不是终极真理。换句话说,关键是不想动或不舍得动教育结构的主体框架——课程,而偏偏就是教育结构的主体框架——课程出了问题。因为教育的核心是课程,如若不然,教育也不至于发展到如此地步,让那么多人无所适从、让那么多人苦恼、让那么多人郁闷、让那么多人伤心!物理网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