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渔城山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2014.01.06 01:30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总体战略:“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中小学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要有坚实的理论支撑,这些理论包括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目标教学理论、系统教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等,运用这些理论的原理和方法,丰富体系建构的内涵,使其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和发展性。
 素质教育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1985年5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将“把教育搞上去”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联系起来论述。邓小平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对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立素质教育为跨世纪的教育战略;2006年素质教育写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从法理上进行了规范,进一步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至今20多年了,历经专家学者苦苦探索,教育工作者的奋力践行,但收效甚微,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指出的那样“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究其原因,一是素质教育含义有待沥青;二是素质教育尚未构建规范的质量标准体系;三是素质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不健全;所以“推进困难”。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说。
狭义素质概念最典型的解释应是《辞海》。《辞海》中认为,素质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个 “素质”含义是从解剖生理学和心理学范畴诠释的,人们通常把它称作“遗传素质”,其他多种辞典或学术讨论大致都参照这个释义。《心理学大辞典》认为,素质是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教育辞典》认为,素质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尤其是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素质虽然是与生俱来的,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但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在实践活动中,素质的某些特点也会发生缓慢的变化。”《教育大辞典》认为,狭义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禀赋。”遗传素质是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也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广义素质概念,郭文安、王道俊在《试论有关青少年学生素质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广义素质是指“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或称之为素养。”《教育大辞典》认为,广义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我们这里探讨的素质是社会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范畴,指的是在人的先天禀赋(遗传素质)的基础上,使其体能、心理、人文、才智等方面品质的系统提升和整合,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得以实现,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含义,历经教育理论专家、教师数年的探索与实践,尚无较科学的诠释和定义。孙喜亭、成有信主持的“教育学博士论坛”对素质与素质教育概念的七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中所讲的素质,是遗传素质,它既是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第二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是从人自身需要的角度规范教育,而不仅仅是从社会角度,它是以人、受教育者为出发点的,而不是以劳动力为出发点的。第三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实际上也就是理想人格的教育,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第四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发展。是以学生为本位、核心的个性发展。第五种观点主张,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学的概念,它指的是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发展而来的人的主体性品质,是人的智慧、道德、审美性的系统整合。第六种观点则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的,认为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激活知识;第七种观点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认为,通过教育和环境对因素的影响,使这些素质得到发展,并且不断改变这些素质之间的关系,优化其结构,使其获得新的功能和发展。
以上这些观点,尽管表述纷繁,但是,可以说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内涵,从这些观点的关键词,我们可以把素质教育定义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先天禀赋(遗传素质),基于人的和谐发展,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发展性为目标,以全面培育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和主动精神,使其体能、心理、人文、才智等方面品质的系统提升和整合的教育活动。
二、人的综合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基于人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二者是辨证关系,一是教育要人的和谐发展需要施以教育,二是人的发展要与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相融合,因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她的社会属性。人的素质制约着教育,人类社会发展制约着教育。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科学认识人的素质内涵,把握人的素质结构,对理解素质教育的有着深刻的意义。
我们可以依据素质的构成,分出相应的教育组成部分。
体能素质,遗传素质是素质结构中的物质层面,促进这些素质发展,要求对其实施体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两个体能素质的提升,一是生理机能素质:体质、体型、身体发育、抗病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等;二是运动机能素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柔韧等的达到度。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人得以生存、正常行为、劳动和思维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其它素质提升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心理素质,包括认知和才能品质、情绪、情感品质、意志性格品质、个性心理品质,它是人的生理组织结构(主要是人脑)的特殊机能。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所说的:“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的心理有重要作用。人的一切高级心理活动(言语的思维、逻辑记忆、随意注意)都是在活动中发展和借助语言实现的。语言具有社会历史的根源,它最初在人的共同活动中形成,以后变成一个心理工具,人借助这个工具,能够思维并可以随意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第386页)。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人的素质重心应是心里素质,心理素质的发展要求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才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包括①政治:信仰、立场、观点、信念等,②思想:时代精神、科学精神、民族精神、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③道德:法纪观、公德观、荣辱观、爱心、助人为乐等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及诸元素内容。它是人的素质的重要内容,是人的本质集中表现。促进这些素质的发展,要求对其施以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素质教育。
才智素质,是指智力与非智力知识和能力的整合,包括智力素质、学力素质、能力素质。在当代教育所突出的主题是建立全体社会成员的“学习社会”的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和终极目标,也就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这四个“学会”是人类社会对人的素质发展与结构的需要,它应该在人的才智素质具体表现。有学者指出:素质不是知识,但不能离开知识,素质不等于能力,但也不能脱离能力,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是人们自身比较稳定的、带有原发状态的东西,对基础教育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提升人的素质,必须以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前提,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包括体能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才智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活动。
总之,人的素质结构是一个整体,不同的素质有它特定的内涵、特质和作用,但在这些素质结构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统一体,既作用特立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制约又互为作用。当我们人的从素质构成来认识教育的组成部分时,也应当把各育看作教育整体的不同部分互相渗透,各育的功能是多样的,不是单一的,例如智育不仅具有促进科学素质发展的功能,也具有促进其他各类素质发展的功能,其它各育亦然。因此我们不能把素质的各构成部分和教育的各构成部分看作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三、教育质量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也是一个提高质量的教育。我们这里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以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的全面提升的教育活动,我们在上述问题中沥青了人的发展的基本素质,当下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就是质量,素质教育也追求质量吗,回答是肯定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庄重地把这个问题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今后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基础教育的发展重点,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我们所说的质量,并非以学科为指向的单一的考分达到度,而是体现在人的素质质量的全面性、发展性,“纲要”所表述的三个方面内容,一个是德育为先,一个是能力为重,一个是全面发展。这三个内容的达到度就是质量,也是我们衡量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发展的素质质量标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德育,是人的素质提升的核心。德育为先,是说在提升人的全面素质中首先在于育德,德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科学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意识等内容;德育为先,必须坚持两大策略:一是以提高人们政治、思想、道德觉悟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社会道德素质,使人的精神层面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状态;二是把德的基本内容渗透到提升人的素质的各个领域之中,即素质教育各项内容和环节之中,在基础教育里体现在德育(人文素质)、智育(才智素质:智力、学习力、实践能力)、体育(体能素质)、美育(审美、鉴美、创美素质)、心育(心理素质)。
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具体呈现。以能力为重,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重大突破,是以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为本的教育。能力的含义,心理学家认为,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这个定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能力是运用智力、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而获得的;另一方面能力是人依靠自我的智力和知识、技能等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心身能量。因此,我们认为,以能力为重,就是提升人的才智素质。才智素质包括:智力素质(基础文化知识、专业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学力素质(①注意力:持久性、稳定性、广泛性……②观察力:深刻性、敏锐性、全面性、细致性……③记忆力:巩固性、灵活性……④思维力:逻辑性、多维性、批判性、反思性、独创性……⑤想象力:丰富性、开拓性、新颖性…..)、能力素质:①合作力:适应群体、合作与支持、沟通与交流……②领导力:协调、决策、指挥、统筹……③表达力:准确、生动、形象、简洁、流畅……④操作力:敏捷、可靠性、创新性……⑤适应力:应变性、自我调控……⑥审美力:美感、欣赏、鉴别美的能力……⑦创造力:独立性、创新性、求异性……)
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全面科学地概括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是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然是超越了或克服了“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而使得这种“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发展得更为充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体能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才智素质的综合发展,就基础教育而言,全面发展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能力融合与全面发展,使能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素质教育理论与中小学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启示
素质教育是基于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怎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手段,促进学生德育(人文素质)、智育(才智素质:智力、学习力、实践能力)、体育(体能素质)、美育(审美、鉴美、创美素质)、心育(心理素质)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应是中小学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思考的重点。
素质教育需要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因此,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中小学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应当把促进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素质教育需要评价,评价不能回避两个问题:一是标准,二是方法和技术。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改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中小学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内容要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物理网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