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从15岁少年杀母埋尸说起
2014.01.05 17:33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3月31日,宁静的镇安县云盖寺镇突然传来一阵警笛声,村民们看见警车上下来一个十五六岁少年,随后在民警的跟随下指认杀人现场,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三个月以前,就是他杀害了自己的母亲汪某。(4月4日华商报)
15岁少年名叫文文(化名),是在校的初二学生。据了解,2009年12月13日晚,遇害者汪某是去接儿子上晚自习的路上失踪的,随后文文又一直说不清楚其母亲的去向。3月29日,警方最终把目标锁定在其儿子文文的身上。在警方讯问和物证下,文文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文文家与云盖寺镇初级中学只有300米路程,属于走读生,经常逃学。案发当晚,汪某见其子下了晚自习还没有回来,于是便去学校接他。就在汪某走出家门不远,文文用同学的手机给母亲打电话,称自己已睡在学校宿舍,不用来接。汪某坚持要问清儿子到底在哪里,文文便在电话中说自己在什么地方,要求母亲去接他。当汪某到该镇附近的村子后,文文在其同学蛋蛋(化名)的配合下,用菜刀向自己的母亲下了毒手,并掩埋在附近地里。
一个15岁的少年,为何会对自己的母亲下此毒手?是有解不开的情仇,还是因打骂怀恨在心为了报复?目前虽还不知道这位少年弑母的真正目的,但其父亲的一番话令人深思。
据其父介绍,案发时,文文还差3天才15岁,平时儿子表现得也乖巧听话,只是去年夏天,因为家里建房疏于管理,就与社会上的人接触多了,曾经为此离家出走过几次,回来还被他教训过。但他还是不明白,儿子为何要向亲生母亲下毒手。
发生这样的家庭悲剧,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如果细细做一分析,也不难发现,文文之所以敢于下此狠心,问题还是出在父母平时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缺失上。为什么文文会经常逃学?用其父亲的话说是“疏于管理”,才导致孩子与社会上的人接触过多,并离家出走过几次。那么孩子为什么会离家出走?一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认识不到孩子与社会上人接触的严重性,二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过于简单或者有些粗暴,伤了自尊,这可能是导致悲剧的主要根由。
其实,对一个15岁少年,出现今天这样的结果,应该是从小迁就、放纵或疏于监管造成的。据笔者对农村家庭教育的了解,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很少有静坐下来的闲心与孩子进行沟通,也不问孩子不听话和做错事的原因是什么,凭着“严父(母)教子”的传统经验,也不管当时的场合有无他人,想骂则骂,想打则打。在伤其自尊的前提下,出于对父母威严的惧怕,孩子当时虽不敢横蛮造次,但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如今有些在校读书的孩子,为什么一遭遇父母打骂,就想离家出走?究其原因,一是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往往以出走通过接触社会上的人来寻找一种感情寄托。二是父母的教育过于简单,总觉得平时对孩子不错,要吃给吃,要穿给穿,从不怠慢,所以总认为孩子应该听话。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并不领会父母的苦心,只要一件事不公,便怀恨在心,甚至以报复示人。三是一些不听话的孩子往往在学校得不到公正的待遇,老师批评,同学看不起,常常被视为“另类”,于是,惧怕读书,只好逃学或离家出走,找寻他们所谓的“自由”。
教育是人的事业,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前苏联国家领导人加里宁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一文中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和老师,在对待问题少年这件事上,把他们当作“未来的希望”进行过“感化”?又有谁在“养成教育者”身上看到了“希望的品质”?往往是抓住其中一点“不利”,便大做文章,或打骂,或歧视。正是这种人为地疏忽,不知导致多少问题少年成为教育的“牺牲品”。
文文杀母的悲剧并非个案。据报道,包头市16岁的女孩张娟,为了领两个男孩回家睡觉,嫌77岁的奶奶碍事,在打了奶奶两耳光后将奶奶活活勒死。上月28日晚,初中辍学的龙某某好吃懒做,向父亲龙某索要钱财,龙某不但没给龙某某钱,还大骂儿子没能耐。恼羞成怒的龙某某,用事先准备好的菜刀杀死龙某并搜走其身上的现金。井冈山市公安局两小时后侦破了此案。
任何悲剧的发生,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文杀母的悲剧,其后不可避免地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教育“漏洞”。如果把教育比作一个“链条”,那么,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紧紧相扣,若是某一节出了问题,就得想方设法找出原因,尽快链接。比如文文有逃学现象,家长就应该及时与学校或学校与家长取得联系,双管齐下,帮助教育,而不是放任不管,以至纵容。还有我们的社会,又是谁把文文一步步引向歧途?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孩子走向犯罪,虽有其自身因素,比如任性,自私,偏激,不听话,我行我素等,但造成这种性格,能说我们的家庭、学校没有责任?能说我们的社会没有责任?
教育上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一句不当的言语,一次不公的处分,一副冷漠的眼神,都是引发孩子犯罪的根源。目前,我们虽还无法了解文文为何杀母的真正动机,但留给我们的教训是沉痛的。(文∕东方木)物理网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