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一位退休教师的助教情怀
2014.01.05 17:31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我见过老师为贫困学生慷慨解囊捐款的善举,也读过老师为了山村孩子免交学费利用节假日去煤矿打工的报道,更听过老师把留守学生放在家里长期免费吃住的故事。然而,我更没有想到世上竟还有这样的退休教师,月薪数千元,还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住在乡下简陋的房屋内,从来不搭车,不住15元以上的旅馆,不吃10元以上的饭,却以一种博大的胸襟和无私的情怀,为教育捐资460万。当我从中国青年报得知这一消息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位退休的高级教师名叫周火生,江苏昆山人,省吃俭用16年共捐资460多万元(其中个人捐款达26万元);协建5所学校,并为10所中小学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希望小学送去了上万册图书、数千件衣服以及67台电脑等物资;资助了约650名学生,其中上大专本科的学生超过40人,还有3名研究生、2名博士生。
如果说这笔捐款出自一个财大气粗的富商或一名高官之手,也许没有多少人为之称道,因为他们的钱来得容易,回报社会和教育事业理所当然。但周老的钱是自己十六年来省吃俭用的积蓄,而且又是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漠、一切都在向“钱”看的商品社会,这与那些贪腐的校长们以及政界的大小贪官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至今,也许还有人没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钱”字看透,“孔方兄”的铜臭早已把那些贪官们的心灵腐化熏黑,一切向“钱”看永远被他们奉为追求人生享受的圭臬。哪怕他们再有钱,也很难看到他们掏出一星半点,无偿地捐给那些正在读书而家庭生活拮据的学子们身上。然而,他们却舍得花上数万金去“买处”(如文强之流花十万“买处”),把大把的钞票毫不吝啬地摔在花天酒地的歌楼舞吧。
俗话说,尺有长短,人有不同。无论你是贪腐高官还是巨贾富商,愿不愿意捐款,愿不愿意献爱心,都出自一个人的真情和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即使不捐,别人也不会强迫,只是总觉少了一点什么。当今的中国,由于地域之差,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越拉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近八千万人没有摆脱贫困。可怜的是他们的孩子,即使考上了大学,也无钱送他们进入高等学府就读。
正因为这种现状,才希望我们这个社会多一点像退休教师周火生这样的慈善家,为了贫困地区以及经济拮据家庭孩子们的未来,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片爱,献上一份情。
笔者之所以敬佩周火生的善举,一是因为他原是一名教师,充满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对学生未来所寄予的希望;二是因为他生活好了,日子好过了,时时不忘对党对人民对盛世中国的感恩;三是因为他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使命感和一个老教师的奉献精神。
如今,年逾花甲的他,还学会了骑三轮车,他想卖更多的书,赚更多的钱,并计划用自己的退休金、义卖图书的收入和各界的捐助,建立“学雷陶基金”。用他的话来说,他乐意用“学习雷锋、陶行知”来诠释自己的行动。“等我跑不动了,就启动这部分基金,继续资助老区的孩子们。”
这就是一个退休教师的情怀。做了44年孩子王的他,帮助贫困学生从未间断。1993年10月23日,得知希望工程资助困难学生的情况后,他向江苏省希望办捐了1000元,当时他的工资还不到300元。1994年9月10日教师节这天,他拿到3000元奖金,两个小时后就把这笔钱寄往安徽金寨县。
退休后,他专程去金寨考察,从此和金寨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为希望工程募捐。他先后去安徽73次,陪同单位、团体助学;组织市民进山访问助学;另外,他还从中牵线搭桥,使金寨县10多所中小学与昆山市的学校结成对子,互帮互助。由于周老感人的事迹,昆山商厦还以周火生的名字命名,设立了募捐箱,每年组织员工到金寨去慰问。
人需要一种精神,一种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一种乐于助人的忘我精神,一种笑傲人生的追求精神,而这些精神在年过六旬的周火生身上都得到了充分地体现。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在昆山,周老被熟知或不熟知的人称之为“希望骆驼”、“希望老人”、“昆山捐资助学第一人”,但他更愿意把自己称为“希望工程搭桥工”。
有希望才有动力,有希望才有追求,有希望才会笑对人生。从周老身上散发出来的闪光点以及他仁慈的善举,使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同时也寄希于这个社会,渴盼有更多的人加盟到周老的“希望工程搭桥”中来,以对教育的一份责任,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搭建起一座通向未来的希望桥梁。(文∕东方木)物理网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