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有一流的小学,才有一流的大学
2014.01.01 18:30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这句话用在目下的中国教育界,好像尤其贴切。最近教育界攫人眼目,颇为大家谈资的,尽是些“负面消息”:在基础教育界,是校园安全问题;在中学教育界,是袁腾飞的腾飞和麻烦;在高等教育界,就是所谓的“北大、清华跌出亚洲前十名”。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腾讯教育,对4488人进行的调查显示(其中读过重点大学的人占25.9%,读普通本科的占45.4%,读高职高专的占18.4%),58.8%的人认为目前中国没有世界一流大学,18.6%的人认为有,21.6%的人表示说不好。为了让孩子上大学,每位家长都在奔忙。13亿人的国家竟然没有一流大学,这很悲哀。
  何谓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大学就是能够用一流的大师培养一流的学生,再用一流的学生去培养一流的社会!从这一点上讲,中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要打造一流的大学,任重道远!
  判断一所大学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她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是第一流的。然而,我们的大学生情况如何?近来,“近四成的大学生后悔上大学”,“大学生质量普遍下降”,“本科毕业再去中专学技术”等话题又一次成为了大家的焦点……中国的教育体系过于强调背诵记忆、应付考试。应试造成学生每天拼命地读书,把成绩和文凭当做唯一的人生目标,这样的教育模式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成功是背道而驰的。应试教育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地重复旧的知识,不允许有创新的想法,这就扼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创造力。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原来高校对口分配模式的取消令大学生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担忧。有一位在校大学生这样讲:“我真的想好好学习,否则对不起父母,他们把我养大,还要化那么多钱供我读书,可我一打开书,思想就开小差,就走神,读不下去。”这恐怕是当前许多大学生的现状。因此,我们的大学必须要想法清除这些影响,让学生从这种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去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相信自己。
  说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学固然重要。然而,并不是说人只要到了大学里之后,接受了比较良好的教育,就一定会成为人才的。因为在人的一生中,学前、小学、中学、大学乃至社会教育构成了人一生比较完整的教育过程,前者往往会影响到后者。基础教育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凡是那些志向远大、学有所成的人,几乎无不在青少年时期受过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当前的大学没有办法解决“钱学森之问”,固然有大学的问题,但是这也不全是大学教育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系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尤其是作为教育起点之一的小学教育也出现了比较严重问题。 从根源上讲,这些都是环境造成的,一个人天生是有求知欲的,但是小学的应试教育,不是启发学生去学习,不是去发现学生的好奇心、潜能,而是按统一的标准,枯燥无味地强制学生去做过难过偏又无多大用处(对应试有点用处)的模拟题,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另一方面,学生的家长们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也无奈地给子女加压,更使得学生产生学习的厌恶情绪,且我们的家庭、学校对孩子过分的“照顾”,一切都是“被安排”的,读什么书,做什么题,甚至于吃什么,穿什么?都统统被安排好,孩子失去了选择的能力,失去了发现自己特长爱好的机会,更失去了独立思考,失去了面对困难和问题自己去解决的心理准备和能力。目前我国青少年教育中很多问题的产生都在于,教育方式和教育评价体系过于功利化了,许多东西都要转化为一种数量的指标。当下,孩童的生长、生活、生存及生命的状态是不容乐观的。我国中小学生的视力水平、身体素质、学习动机、情绪兴趣等多方面表现,随着年级增高全都越来越差。
  当前的小学教育,实在有些让人不敢恭维。教育的模式基本上是封闭式的,学校将学生围在校园、围墙之内一心读书,学生不关心围墙外的一切,严重脱离社会实际。这样的教育模式,恐怕是很难为培养一流人才奠好基的。在教学方法上,基本上是灌输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又怎样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在考核学生上,注重的是笔试,实践能力基本不考核或作辅佐考核。笔试考核中,连语文试卷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的考核又怎么会有学生敢去、愿意去作求异思考?在评价学生上,品行、能力只是一个参考,考试成绩成为最为主要的“GDP”,成绩一好其他的也都可以忽略不计。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自然是老师心目中的“三好”学生。而一些有着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则往往成为异类,甚至成为有缺点的学生。这样的评价体系,又怎样去评价好、培养好一个人?总而言之,小学教育的糟糕,过早的将学生送上了一条远离世界一流人才的道路。
  我们今天的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她们的成长历程需要我们大家来关注和解决。还给她们一点空间,还给她们一点时间,不要让他们成为做题的工具和老师与家长希望的“龙”与“凤”。因此,中国当前最重要的,首先是要解放小学生,否则小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会厌学,就会被考试分数压倒,不要指望着以后有什么学术人才。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注重的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积累,更多的应该是品行的培养和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品行、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小学教育肯定是搞不好的。小学教育一旦搞不好,往往会对一个人以后接受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喊了许多年,除了代表智力因素的知识性教育得到了全面强化外,其余的德体美劳不仅没有丝毫的发展,而且出现了明显弱化的现象。 从天性来讲,孩子是最富于创造能力的,最富有想象的。但是,经过几年的小学教育,却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模式。使孩子过早的失去了天性,失去了对外在事物的好奇心,把本来具有独立人格的孩子培养成了一个奴性十足的孩子,一个所谓的听话的孩子。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蔡元培先生长期执教育界之牛耳,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不过,蔡元培先生始终关注基础教育。他曾在《自写年谱》中写道:小学没有办好,怎能有好中学?中学没有办好,怎能有好大学?反之,若没有好大学,中学师资哪里来?没有好中学,小学师资哪里来?合起来,就是自小学到大学,均需要重视,均需要整顿。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三岁看七岁,七岁看到老。”从中可以看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影响。从这一点上来讲,搞好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而在于创建更多世界一流的小学! 有一流的小学,才有一流的大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这是平民百姓也不难理解的道理,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往往不尽其然。譬如:一边是寒酸简陋的乡村校舍,一边是锦上添花的豪华校园;一边是压力重重的贫困学子,一边是理直气壮的高昂学费;一边是居高不下的农村辍学率,一边是愈炒愈火的“世界一流大学”……如此鲜明的反差,不禁使人联想到近年各地争相建设的“国际一流机场”。据国家审计署披露,在各地近年建设的50多个大小机场中,运营亏损的有46个,总计亏损额将近30亿元。主要原因是设计规模与实际客流量天差地别,有的客流量仅达到设计能力的26%,因此许多机场不得不停止运营,而且每年还要投进大笔财政补贴。随着社会发展,“国际一流机场”与“世界一流大学”无疑都多多益善。但是,倘若能考得进而又上得起“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就像能坐得起飞机的人一样少,“世界一流大学”岂不也成了空中楼阁!
  有一位学者从日本访问归来,谈起观感,感慨最多的是参观那里的一些乡村小学。他说,那里不仅有宽敞明亮的教室,花木扶疏的操场,而且保健室、电教室、实验室、手工室、标本室、图书馆、体育馆、室内游泳池等等一应俱全,简直可与我们的大学设施媲美,堪称“世界一流小学”。看着那些在美丽校园中愉快学习的孩子,他顿时明白了,这个一亿多人的岛国,何以经济总量名列世界第二,何以近年来诺贝尔奖频频光顾…… 然而,一直以来,我们的地方小学教育设施较为简陋,学校围墙低矮,给学校治安带来了隐患。而且,不少学校也没有一块像样的活动场、篮球场,孩子们下课后不是在校园追逐嬉闹,就是在地上翻滚玩耍。更不要奢望什么实验室、图书室以及现代教育必需的多媒体、电脑、网络……    一个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本来就应当是一个稳重的金字塔型,而不该是它的倒置形状。文化、体育等事业也是如此。譬如,我国乒乓球之所以多年雄霸世界,就在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备力量源源不绝。而足球项目之所以多少年难成气候,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头重脚轻——放眼全国各大城市,你能看到几块可供青少年纵横驰骋的足球场地呢?同样,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学生,光有豪华的“世界一流大学”,恐怕未必能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不如实实在在地多建些“一流小学”,特别是在农村。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的成败,影响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走向。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