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2014.01.01 18:30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有近百年历史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的一座高大影壁墙上,书写着这八个大字。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也是作为人民教师摇篮的北京师范大学广大师生在努力实践的行为准则。    面对即将走来的21世纪,担负着培养未来教师重任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在想些什么?近日,记者走访了该校的数位教师,他们说——    教师要永做社会的清流    很多教师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教师的经济收入在短期内不会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耐得住清贫,永做社会的清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伯里谈道,办好学校,物质条件固然很重要,但核心在教师队伍,教师的学术水平、敬业精神、人格魅力、思想品德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老一代的教师有着共同的特点:第一,在他们的思想中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老一代科学家回国创业,在艰苦的条件下,支撑他们的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新世纪,我们要为年轻教师创造条件,不仅在物质上,还要在精神上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第二,爱岗敬业精神。凡有成就的大学者、大专家,都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第三,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不计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宁肯牺牲自己。年轻教师应该学习老教师的奉献精神,老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提携、选拔、任用年轻人,带领、培养出更好的年轻教师,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兴旺发达。    教育管理学院吴忠魁教授认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现在我国教师的贡献率即直接参与社会服务的程度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教师应转变观念,增强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近两年一直利用暑假到贵州参与扶贫支教的教育系教师钱志亮也认为,教师的社会作用不仅是人类文化、社会道德观念的传播者,教师还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钱志亮通过参与扶贫支教,不仅为当地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而且更好地实现了个人人生价值。    教师品德的感染力无可替代    具备良好的师德是对人民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受访的教师们认为,师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人民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的教师更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基本规范,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能承担科教兴国重任的接班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谈道,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爱祖国、爱教育事业、爱学生,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不仅教师要这样做,还应该要求学生也这样做。    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师德的核心应是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师爱。    陈绂教授提出,培养学生,要从小事做起,在点点滴滴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如今,网络教育蓬勃发展,教师不再是惟一的知识载体,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顾明远教授认为,网络教育代替不了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的作用,代替不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影响,教师的智慧和人格是无可代替的。    刘伯里院士也谈道,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授业解惑、简单的说教。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现在虽然逐渐开展起来,但教师品德的感染力无可替代。同时,教师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系统的资料、研究的方法以及从事该方面研究的装备,会帮助学生在某一领域尽快取得成绩。    教师要非常努力地学习上进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师作为教育人的人如何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正越来越紧迫地摆在我们的教师面前。    “我们的教师应该非常努力地学习、上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跟上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技能。”王梓坤院士指出,素质教育的开展关键在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包括品德、文化、科学素质等,否则教师会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努力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以创新的精神投入其中,不断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关键。与教材相比,有了好教材,不合格的教师仍会把课讲坏;没有好教材,优秀的教师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教好。”历史系教授赵世瑜提到,常说有的教师一本讲稿讲几十年不变,学术论文题目重复,不管国内外学术界有没有人做过的课题,还在那里做,还夸耀是填补了空白。这样怎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创新和求实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在教育问题上,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搞“大跃进”。    很多教师认为,现在教师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等等。我们的教师是否具备这些素质?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怎样的自我?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有近百年历史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的一座高大影壁墙上,书写着这八个大字。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也是作为人民教师摇篮的北京师范大学广大师生在努力实践的行为准则。    面对即将走来的21世纪,担负着培养未来教师重任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在想些什么?近日,记者走访了该校的数位教师,他们说——  教师要永做社会的清流    很多教师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教师的经济收入在短期内不会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耐得住清贫,永做社会的清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伯里谈道,办好学校,物质条件固然很重要,但核心在教师队伍,教师的学术水平、敬业精神、人格魅力、思想品德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老一代的教师有着共同的特点:第一,在他们的思想中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老一代科学家回国创业,在艰苦的条件下,支撑他们的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新世纪,我们要为年轻教师创造条件,不仅在物质上,还要在精神上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第二,爱岗敬业精神。凡有成就的大学者、大专家,都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第三,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不计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宁肯牺牲自己。年轻教师应该学习老教师的奉献精神,老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提携、选拔、任用年轻人,带领、培养出更好的年轻教师,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兴旺发达。    教育管理学院吴忠魁教授认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现在我国教师的贡献率即直接参与社会服务的程度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教师应转变观念,增强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近两年一直利用暑假到贵州参与扶贫支教的教育系教师钱志亮也认为,教师的社会作用不仅是人类文化、社会道德观念的传播者,教师还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钱志亮通过参与扶贫支教,不仅为当地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而且更好地实现了个人人生价值。    教师品德的感染力无可替代    具备良好的师德是对人民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受访的教师们认为,师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人民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的教师更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基本规范,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能承担科教兴国重任的接班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谈道,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爱祖国、爱教育事业、爱学生,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不仅教师要这样做,还应该要求学生也这样做。    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师德的核心应是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师爱。    陈绂教授提出,培养学生,要从小事做起,在点点滴滴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如今,网络教育蓬勃发展,教师不再是惟一的知识载体,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顾明远教授认为,网络教育代替不了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的作用,代替不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影响,教师的智慧和人格是无可代替的。    刘伯里院士也谈道,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授业解惑、简单的说教。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现在虽然逐渐开展起来,但教师品德的感染力无可替代。同时,教师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系统的资料、研究的方法以及从事该方面研究的装备,会帮助学生在某一领域尽快取得成绩。    教师要非常努力地学习上进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师作为教育人的人如何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正越来越紧迫地摆在我们的教师面前。    “我们的教师应该非常努力地学习、上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跟上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技能。”王梓坤院士指出,素质教育的开展关键在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包括品德、文化、科学素质等,否则教师会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努力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以创新的精神投入其中,不断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关键。与教材相比,有了好教材,不合格的教师仍会把课讲坏;没有好教材,优秀的教师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教好。”历史系教授赵世瑜提到,常说有的教师一本讲稿讲几十年不变,学术论文题目重复,不管国内外学术界有没有人做过的课题,还在那里做,还夸耀是填补了空白。这样怎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创新和求实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在教育问题上,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搞“大跃进”。    很多教师认为,现在教师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等等。我们的教师是否具备这些素质?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怎样的自我?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