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回顾与反思
2014.01.01 18:27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刘 尧;内容摘要: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我国就有社区教育的乡村教育实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实践探索。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社区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我们针对面临的问题,不断加强农村社区教育改革。
关 键 词:农村;社区教育;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简称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哪里入手是非常关键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13亿多人口中,近8亿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解决“三农”问题,我国经济和社会就不可能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新农村建设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如何培养新型农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农村社区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回顾
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我国就有社区教育的乡村教育实验。1925年,以黄炎培为首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划区施教”的主张,并在江、浙、沪一带建立了一批农村改进实验区,推行社会教育,改进小学教育,培养新农民;1926年晏阳初以“民族再造”为根本宗旨,在河北省定县开展“除文盲做新民”的平民教育,进行一个县的乡村改造;1927年,陶行知主张把学校教育与广泛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南京市郊创办晓庄学校,推行乡村教育运动,把培养“健康的体魄、农民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人才作为教育目标;1939年,梁漱溟提出“以教统政”、“政教合一”的具体设想,在山东邹平、荷泽等县开展乡村建设实验区,实施融经济、政治、教育于一炉,以达村治革新之目的,试图以教育力量改造乡村、建设中国。总之,这些乡村教育实验,是区域性推进农村教育的大胆尝试,标志着农村社区教育的萌芽。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开展了当时没有社区教育名称的农村社区教育。当时,一切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村党支部和农会发动群众兴办村校,聘请教师,教少年儿童识字、学文化,请老干部、老贫农对师生进行革命思想教育,等等。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政府对农民教育非常重视,当时采取了识字班、训练班、工农干部速成学校、补习学校、党校和冬学等各种业余教育形式,对农民进行教育。1956年底,农村合作化完成,1958年,人民公社普遍建立,农村基本处于人民公社领导之下,农民教育也开有了新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实践探索。1999年国家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开展社区教育的试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之后,在教育部发动的社区教育实验中,主要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为宗旨,把教育深入到街道、社区、乡村。1999年,“全国农村(城郊)社区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农村社区教育受到重视。2000年4月以来,我国农村社区教育进入实验时期。
二、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现状
2000年4月,在教育部职成司与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共同推进下,我国建立了首批8个社区教育实验区,以创建学习型社会为主要标志。2003年12月,教育部确定了第二批33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发展到61个,基本覆盖了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2006年7月,教育部又确立了第三批20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2007年10月,教育部再次确立了第四批33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到2008年为止,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已经发展到114个。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教育部于2008年2月命名34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在社区教育快速发展中也获得了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村社区教育组织从无到有,逐渐地发展起来。许多县(市)建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其成员由县(市)政府、经济、文化、科技、司法、教育部门以及有关代表等各方人士组成,集行政管理与社会协调于一体,统筹协调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在社区教育中发挥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作用。第二,形成了以学校为主的多层次社区教育实施机构。目前,农村社区教育的实施机构是各级学校,主要是:县(市)建立社区学院,乡镇(街道)建立社区学校,村(居民区)建立村民(市民)学校。通过三级社区教育网络的有效运作,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第三,确立了农村社区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目标是:加速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内容主要有:(1)职业技术培训。农村社区教育机构把培养农民职业技术作为其主要教育内容。(2)精神文明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不断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精神文明成了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第四,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式。[1](1)全面教育型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冲破了过去单一封闭式的普通学校教育模式,渗透到农村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到人生的全过程。(2)成人学校中心型为主的模式。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以乡镇成人学校为中心,向外辐射,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社区教育活动。(3)政府统筹型为主的模式。就是在县(市)行政区域内,以行政管理机构为核心,统一运筹、规划,全方位启动农村社区教育,一般由县、乡(镇)、村三级网络组成。(4)学校中心型为主的模式。就是以农村学校为主体,学校协调有关社区教育成员单位,为发展社区教育而形成的社会性组织结构及其活动方式。
三、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但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从我国县(市)来看,经济发展和财力水平相差悬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反映到社区教育发展上的差距也是很明显的,不仅表现在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和教学装备上,从深层次看,还表现在领导和群众的思想观念上,表现在追求和实现社区教育终极目的、选择教育价值取向的差别上。[2]我国欠发达县(市)受传统农村和农业观念的影响,社区教育意识不强。一是有些县(市)领导对开展社区教育的认识不足,社区教育的开展缺乏制度保证,受长官意志影响严重。二是农民参与教育的意识不强,参与程度不高。而我国一些大城市的郊区和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迅速,已经建立了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的社区教育网络,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发展。
2.经费投入不足,专门技术人才难以培养。农村社区教育具有全员性的特点,属于公共和公益事业。但目前社区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社区经济本身。我国农村自家庭联产承包以后,原有集体经济削弱,社区教育普遍投入不足,缺少“社区公共财政”的支持,这是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另外,许多县(市)的乡、村两级科技推广组织被迫解散,大量的从业人员被迫离职转移,农村许多成人学校、职业学校边缘化趋势异常明显。科技人员、职业学校的缺失,使农民的职业培训面临尴尬,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才难以培养。特别是近年来农村人口的流动造成农村人口“英才流失”,出现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幼年化和女性化的现象。[3]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丧失劳动力的“五保户”等特殊人群,给农村开展社区教育专门技术人才增加困难。
3.缺乏科学统筹,教学内容脱离农村实际。我国农村社区教育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的,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由于健全的农村社区基础,以及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这种组织形式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民非农收入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这种以行政和计划为主的体制失去了原来所发挥的作用。这种社区教育体制制约着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农村社区的封闭性和地域的分散性,更增加了组织管理的困难,任何单一的部门都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部分县(市)的教育资源尚未开发、整合,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由于条块分割,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造成了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4]另外,教育形式不够全面,教学内容反映新农村建设需要较少,没有和本地的特色相结合,存在盲目模仿的现象。
四、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对策
200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根据《意见》要求,农村社区教育要做好如下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把农村社区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农村社区教育是一项渉及社区全体成员的系统工程,要实施农村社区教育,思想认识是一个重要问题,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认识应该更新,各地党委和政府充分认识社区教育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以新农村建设方针和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按照新农村社会发展的需求,将社区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使之与新农村建设一起步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逐步建立县(市)政府统筹,各部门分工负责,教育部门归口管理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及高等教育在内的多种教育形式,相互衔接、相互融通、资源共享、优化配置的格局,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社区教育的整体效益。
2.深化农村社区教育体制改革,构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相结合,积极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实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最终达到推进农村社区全面发展的目标。为此,县(市)政府领导亲自挂帅,建立由由人事、教育、科技、财政、农牧、卫生、民政、司法等有关部门组成县(市)社区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持日常工作。县(市)社区教育委员会作为县(市)社区教育的协调管理机构,主要是统筹、协调县(市)内的各种教育资源,提升农民的社区意识和参与意识,推动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在县(市)社区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县(市)建立社区学院、乡镇(街道)建立社区学校,村(居民区)建立村民(市民)学校。通过三级社区教育网路系统的有效运作,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工作。
3.整合社区各类教育资源,推进社区教育资源建设。[5]新农村建设要培养新型农民,离不开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包括社区内一切有利于农民学习的人力、物力、财力、环境等资源,它不仅包括有形的教育资源,还包括许多无形的、潜在的教育资源。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不仅要整合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而且要整合非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不仅要整合有形的教育资源,而且要整合潜在的教育资源。尤其要整合在农村的企事业单位、各级各类非政府组织的教育资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需要社区教育激发农民内在的学习需求,分步骤、全方位的推进。因此,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民的学习愿望,激发他们的学习需求,改变他们长期形成的缺乏紧迫感和竞争意识的现状。其次,要丰富教育内容,培养农民自觉学习愿望。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养成参加学习活动的习惯,培养学习兴趣,改变原来被动的学习状态。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