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撕书减压”谁该为你买单?
2014.01.01 17:29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近几年每逢高考过后,都有考生集体“撕书”,其实“减压”,是外界所想。我们真的不知:曾经的莘莘学子究竟为何所为——只见教室里,在学生的一片欢呼声中碎纸横飞,与其朝夕相处了三年已久的教材顷刻间就这样“寿终正寝”。显然,这是一种宣告–那些孤灯清影、闭门修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了;更是一种发泄:把那些不问世事 、寒窗苦读的郁闷一股脑的随着横飞的纸片抛向空中。教材、书本俨然成了考生的“眼中钉”、“肉中刺”,何其罪过?受教育,本应是完善人生的一个必然过程,什么时候变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原本是一个个天真烂漫,喜欢学校,喜欢课堂的孩子,长大后却被应试教育弄成了一个个“撕书”之徒。从一个个无邪的孩童到厌学、恐学的准应试者,这个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按说应试教育也本无罪,看看国外,高考决非中国的专利。拿东邻韩国来说,全国知名的大学只有三所,虽然考生有限,但其激烈的高考竞争决不亚于中国,就录取比率而言,同样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的教育怎么能够如此压抑人?既压抑人的肉体,压抑人的精神。制度的极端,直接导致人的心里发生了变化:“撕书减压”。 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应当如何让学生们与教师们去苦得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教育的幸福?
  现如今的考生大都是90后,其直接、外露的天性是众人皆知的。喜笑怒骂,溢于言表。可以想见,你若给他们讲诸如书为何物的大道理,他们根本听不进,反倒会笑你做作,假装正经。或许在他们看来,教材、书本只是攀爬人生阶梯的一架工具,现如今用完了,有何撕不得?我们都是高考过来人,当年也背负过唯恐落榜的巨大压力,却未曾想,更未曾体验过当今“撕书减压”的快感。但我想纵使用过的教材再没用,也万万不该是如此的结局。自身压力难以避免,但减压方式多种多样。如果说”撕书减压”是应试教育带来的恶果,难道学生的思想教育就没有漏洞吗?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在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明显缺乏思想领域的正确引导,以致于学生会以书为敌。青少年还有漫长的人生之路要走,高考只是个起步,压力才刚刚开始,如何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压力,迎接挑战。社会的责任何其重也。
  撕书年年有,今年似更甚。今年的高考结束了,撕书似乎成为了不少考生庆祝考试结束的草根习俗,看着一本本书幻化成白花花的碎片随风飘散,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宣泄。湖北仙桃高中考生高考结束后集体撕书的场景。数百学生站在几层教学楼的走廊里, 把书撕烂后,从高空抛洒,纸片漫天飞舞,地上已是白茫茫的一片, 场面惊人。 近两日,有关全国各地高考后学生撕书的网帖再次出现,图片中显示,被撕下的书本碎片从高处撒下,在地上铺满了白茫茫的一片,场面堪称“壮观”。
  这种草根方式并非人人赞同。高考结束代表着告别中学时代,这种撕书的行为不应该,有点过度宣泄情绪。一名网友认为,课本是学生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不好好留着呢?”“可以把书本留下来,给需要的人,”要宣泄方式很多,像这种撕书的行为确实不应该,可采取其他方式舒缓身心压力。 即便对于书厌倦了,可以把书卖了,既环保又赚钱。想想在边远山区,很多学生只有简单的书本,如果城市里的学生不需要,完全可以把书本送出。更何况万一复读,怎么办?   
  英国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说”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俄国作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们获得知识受益的主要途径,以书为友,珍爱书籍是一个读书人良好品德体现。而且撕损的书本、教辅书造成极大的浪费,纸张的生产过程大家都知道,是高污染的行业,一张纸从树木变成纸张到印成书籍中间多少周折,现在国家正在提倡教课书的重复使用,从小学到高中正在试点运行中,其本意就是减少纸张的浪费,节约社会成本,减轻家族负担。
  从学生撕书事件的一再发生、多年发生的特点来看,学校在毕业生心理辅导上面没有注重,学生的十多年学习压力在高考完毕一瞬间爆发出来,怎么样去排遣呢?为什么没能杜绝撕书行为的发生,这是一个课题,撕书现象说明,不加以心理上积极疏导,会给下届学生乃至后来的学生造成心理的暗示,撕书行为将会在今后每年毕业时段长期持续下去。
  经历过高考的人想必都明白那份突然放松的畅快,可是,放松不等于放肆,舒缓身心的法子有很多,书本里记录了自己的辛苦和经历,将来还是个纪念。可以理解十几年的苦读,生活很单调,难免会有学生对书本产生厌恶情绪,但无论如何,作为读书人,爱书的美德啥时候也不该丢啊! 爱护书籍,就是爱护知识,这是一种美德。宣泄压抑情绪的方式有很多选择,唯独这种不可取。可以选择健康理性的解压方式,比如同学聚会、出门旅游、参加体育锻炼等。
  学生高考后撕书现象不完全是教育的原因,更有社会体制与社会现实的原因。残酷的高考竞争,使得学生们不得不加班加点的学习,使得教师们、校长们、家长们不得不逼迫孩子们加班加点的学习。作为支撑孩子发展的教育,成为挤压学生生存空间的暴力。为了考试,为了高考,孩子们的业余时间被占有,甚至说他们就没有业余时间,他们就不该有业余时间,他们的情绪与情感得不到正常的抒发。不断的压抑,在高考结束后,集中爆发。这种爆发其实是一种可怕的现象。这种不良的情结如果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发泄出来,真的可能会转移,会以其他方式发泄出来。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为消灭这种现象,为改变教育的现状而做些事情。   这不仅是教育界的事业,光靠教育界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这一点的,还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构建学生快乐成长、教师幸福从教的教育,而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吧。   社会、政府应该为进一步的教育改革而努力;家长们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大的生活空间;教师们别变为应试教育的帮凶,多一些研究、多一些专业化,多一些教育手段与方法。
互联网问题系列调研报告回溯之一——网民,掀起你的盖头来   
  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不仅深刻改变了网民个人的生活形态,也持续推动着当前我国社会中各种社会群体结构、性质与特征的演变,并最终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的个性化、多元化特征使得网民的个性需求得以彰显,从而在面目模糊的庞大社会大众总体中,分化出越来越多清晰的、有个性特征的小族群,加剧着社会的“碎片化”;另一方面,互联网又打破了现实社会交往的时空阻隔和社会障碍,促进了各种“趣缘”群体和“亚文化”族群的繁荣,以一种新的逻辑发挥着社会聚合功能;此外,互联网还重构了当代社会的互动模式和组织模式,并改变了原有的社会信息资源配置结构,从多个维度推动着我国社会形态的进化进程。
  谁在上网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高速发展,网络普及率持续提高已经成为普遍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网民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达到28.9%,这一数字虽然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但已经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而在我国网民群体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自身独有的结构特征。
  1.女性网民比例不断提高,网民性别结构趋于合理
  网民性别结构与国民整体性别结构趋于一致,是中国网民性别结构日益合理化的集中表现。《中国统计年鉴2009》显示,2008年底我国总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例约为51.5:48.5,这一数字与2007年基本持平;而据CNNIC统计,2008年底,我国网民群体中男女性别比例约为52.5:47.5,相比2007年的57.2:42.8,女性网民比例有比较显著的提高,在网民整体中所占比例已经非常接近女性在国民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在我们此次调查中,男女网民的比例为54:46,与CNNIC统计结果相差不大,再次验证了我国网民性别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的发展态势。
  2.“80后”活跃,网民群体年轻化特征显著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国内网民总体中,20-29岁人群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3.4%,其后依次是30-39岁人群和19岁以下人群,所占比例分别为21.9%和20.7%,5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最低,仅有4.9%。相比《中国统计年鉴2009》显示的我国人口整体年龄结构,国内网民年龄结构总体上仍呈现出极强的年轻化特征。20-29岁的“80后”人群已经成为我国网民群体的主力军,他们在网络社交、网络商务和网络娱乐上的活跃为互联网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而随着这部分人群逐渐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网络应用由偏娱乐化向信息综合应用为主的转型将是大势所趋。
  3.七成网民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上班族、在校学生构成网民主体
  CNNIC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网民的学历结构正在逐步向总人口学历结构靠拢,低学历人群在网民总体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但仅就目前而言,高学历人群仍然构成了国内网民的主体部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国内网民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仅占2.7%;相对的,拥有大学本科学历和大专学历的网民分别占到44.3%和26.5%,即七成以上国内网民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调查显示,从国内网民的职业构成来看,在公司和企业工作的网民(含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1.5%。其后依次为: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和医生占15.9%,党政机关、军队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6.4%,工商业服务人员占4.9%。这四种职业类型的网民合计在网民总体中占据了接近六成的比例。职业人群构成网民主体,是我国网民网络应用日益成熟的重要标志,说明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内上班族日常工作的有力助手。在校学生是网民群体的另一重要构成部分,在网民总体中所占比例为24.2%。其中以本科生的比例最高,达14.3%,其次为高中生,占7.4%。在校学生人群在网民中所占比例较大,有利于提升互联网的整体活力,但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络的商用价值。
  4.网民地域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CNNIC数据显示,互联网的发展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40%,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仅为21.5%。我们的调查也发现,城镇居民中网民的比例远高于乡村,且城市越大、经济发展程度越发达,网民在居民中所占的比例也就越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的平均网民比例达到30.38%,而在广大乡镇、农村中网民比例仅为7.72%和4.74%。互联网在经济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普及程度的落后,直接限制了这些地区居民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的提高,因而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不均衡和城乡差距。
  网络的冲击有多大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不仅丰富了大众传播系统所包含的媒介形式,而且大大加深了整个社会的媒介化程度。网络已经全面渗透到网民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冲击着民众的传统媒介接触习惯。
  1.网民上网时间持续增长,近七成网民日均上网超过3小时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为网民上网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而网络应用的日益丰富,则吸引着网民花费更多的时间使用互联网。早在2 0 0 6 年,美国调研机构I p so s I n sig h t的一项调查就显示,中国网民平均每周在线时间达到17.9小时,位居全球首位,排在第二位的日本为13.9小时,美国仅有11.4小时。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每天使用互联网超过3小时的网民占到国内网民总数的68.8%,另有23%的网民日均上网时间在1-3小时,而每日上网时间不足1小时的网民仅占网民总数的8.2%。
  互联网丰富的内容资源为网民的工作、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调查显示,有近两成的网民每日用于工作、学习的上网时间在8小时以上。从学历上来看,拥有本科、硕士学历的网民以工作、学习为目的的上网时间明显多于其它学历层次的网民。而在职业方面,公司白领、专业技术人员、在校大学生用于工作、学习的上网时间均高于平均水平。这再次证明,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内城市主流人群工作、学习的重要工具。相比之下,农村网民以工作、学习为目的的上网时间远远少于城市网民,游戏、音乐等休闲娱乐应用占据了农村网民的大部分上网时间。
  2.互联网侵占传统媒体消费时间,成为网民“第一接触媒介”
  CTR市场研究数据显示,2008年,在国内民众的平均媒介消费时间上,互联网已经超越报纸、杂志、广播而位列第二,仅次于电视。而在网民群体中,实际上互联网已经成为其使用时间最长、接触最频繁的媒介形态。
  用户每天用于媒体接触的总时间是有限的,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自然会挤占对其它媒体的接触时间。调查显示,互联网对其它媒体消费时间的侵占现象非常明显。被调查网民中,因使用互联网而减少了阅读报纸时间的占63.2%,减少收听广播时间的占68.5%,减少阅读杂志时间的占66.9%,减少阅读书籍时间的占60.7%,减少收看电视时间的也占到58.7%。此次调查还显示,互联网对各种传统媒体消费时间的侵占程度,在不同人群中也不尽相同。
  上网干什么
  网民网络使用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互联网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和不断扩展的用户需求推动下,网民的网络使用已经从电子邮件、网页浏览、BBS讨论等简单应用逐步向跨领域、多元化、综合性的方向发展。
  1.搜索引擎:不可或缺的网络信息获取工具
  搜索引擎是互联网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信息获取方式,也是国内网民使用最广泛的信息工具。我们的调查显示,搜索引擎目前在国内网民中的深度使用率达到75.1%,在全部24种网络应用形式中位居首位。
  调查结果显示,年轻网民中搜索引擎的深度使用率明显超过中老年网民,年龄在19岁及以下和20-29岁的网民中,上网时“总是”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分别高达41.1%和36.4%,而这一数字在50岁及以上网民中仅为18.7%。随着搜索引擎发展的日趋专业化、精准化,网民的搜索引擎使用行为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人们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满足。
  2.即时通讯工具、社交网站:拓展网络社交的主要途径
  网络社交是近年来最受瞩目、发展最快的网络应用类型之一。目前,即时通讯工具与社交网站是国内网民拓展网络社交所依赖的两种主要工具和渠道。
  即时通讯工具有效克服了现实交往中的时间和距离限制,极大地方便了网民之间的沟通联络。调查结果显示,即时通讯工具(包括QQ、MSN、Gtalk等)目前在国内网民中的渗透率已经达到95.8%,经常或总是使用的网民比例也达到69.5%。19岁以下青少年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最为频繁,他们不仅经常使用基础的聊天功能,相比其他人群还更加热衷于游戏、个人空间等附加功能。
  3.网络论坛:网民政治参与的新平台
  网络论坛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等特点,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话语空间,也是实现网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新的平台。近年来,网民政治参与已经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网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引起了媒体、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甚至直接获得政府高层的重视和采纳。网络论坛,已经成为民间智慧的重要集散地和保障民众知情权、话语权的有力平台。
  调查显示,有91.1%的网民使用过网络论坛,其中29.8%的人经常在各种网络论坛中参与讨论;网络论坛中的“灌水者”以20-39岁的城市网民为主,男性比女性更喜欢通过“发帖”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大专和本科学历的网民更热衷于通过论坛参与国计民生和热点事件的讨论,积极性明显高于初中、小学文化的网民。
  4.网络购物:使用最广泛的网络经济功能
  互联网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网络购物逐渐成为目前国内最具活力的网络经济应用形式。随着交易模式的逐渐成熟,便利、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网络购物,已经成为网民应用最多的网络经济功能。调查结果显示,有89%的网民曾经使用过网络的购物功能,30.9%的被调查网民表示“经常在网上购物”。
  20-39岁、高学历、高收入的城市网民是网络购物人群的主体,近六成网民认为网络购物比传统购物方式更为方便。69.4%的网民表示已经习惯在网上搜索商品,经常通过浏览网友对商品和服务的评价来做出购买决策。
  5.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娱乐的主流形式
  网络视频不仅在表现形式上充分体现出网络的多媒体特性,还能够让网民亲自参与到内容的制作和传播中来,其“草根化”、“平民化”满足了网民自我创造、自我娱乐的心理需求,因而深受网民喜爱。我们的调查显示,网络视频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92.7%,48.9%的网民经常观看优酷网、土豆网等视频网站的视频内容,14.4%的网民经常自己上传视频。网络视频的用户目前以城市年轻网民为主。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90.7%的网民玩网络游戏,其中19岁以下青少年网民中玩网络游戏的比例最高,特别是初中、高中学生,对网络游戏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其他人群。农村网民、农民工网民也是网络游戏的主要玩家群体,在网络游戏的使用深度和广度上甚至超过了城市学生和上班族网民。
  几点建议
  我国网民的网络接触与使用状况正逐步得到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互联网发展城乡差距明显、网络应用过度偏向娱乐化、网络经济功能开发不足等,为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1.净化网络信息环境,优化网络内容资源供给
  随着网民上网时间的不断增加和网络应用程度的日益加深,互联网正在逐渐取代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网民群体最为依赖的信息媒介。网络信息塑造了网民头脑中的“拟态环境”,影响着网民对事物的认知、判断,甚至直接关系到他们价值观与个性特征的形成。目前,我国的网络信息环境仍十分复杂,存在许多影响社会和谐的不良因素,净化网络信息环境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一方面,网络环境的净化离不开政府监管。另一方面,净化网络环境的治本之策在于优化网络内容资源的供给,用高质量的内容资源占领互联网文化阵地,具体措施包括鼓励、支持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科技与学术网站的发展,高度重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优秀文化的网络内容资源建设,重点加强门户网站的信息入口和内容展示功能等。
  2.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农村网民网络应用能力
  我国农村地区网民无论在网络接触时间还是网络应用的深度、广度上,均与城市地区存在非常显著的差距。调查结果显示,城乡网民网络使用能力的差距不仅体现在上网时间上,也体现在网络应用的层次和目的上。农村网民对互联网的应用目前仍停留在以单纯娱乐为主的层次上,较为普及的网络应用集中在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方面,而对互联网的信息获取功能、自我提升功能、社会交往功能、商务交易功能的利用较少。
  这种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资源获取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差距。因此,各级政府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则应着力加强对农村网民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能力的培养。提升农村网民的网络使用能力,核心在于提高农村网民利用网络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发挥网络平台优势,鼓励网民有序政治参与
  互联网作为网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有效的新途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应当以开明、积极、主动的姿态,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鼓励、引导广大网民加入到民主政治建设中来。
  目前,互联网对公民政治参与的促进效果还没有充分释放。电子政务方面,经常使用“电子政府”的网民仅有12%,且应用范围大多集中在浏览政策信息和表格下载等基础服务上,信息反馈、领导信箱、调查投票等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政府应继续引导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提高其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网络论坛进一步发挥政治影响力,不断深化“官民互动、问政于民”的理念与实践,进一步提高网民意见表达的层次,拓展网民政治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开发新的政治参与渠道等,吸引更多的网民通过有序的网络途径参与政治;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强化其中信息反馈、互动交流等功能的开发与应用。
  4.进一步开发网络经济功能,提升互联网商业价值
  互联网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政府需进一步开发网络经济功能,提升互联网的经济价值。继续大力支持已有网络商务贸易形式的发展,扩展网络商业模式,加强网络经济相关行业和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保障网民在经济活动中的合法权益等。
  5.加强对青少年健康、文明上网的引导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引导青少年健康、文明上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调查显示,青少年的网络应用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等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率较高,而对网络新闻、网络学习、电子图书等工具类应用的使用相对不足。为此,我们必须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社交、娱乐工具的价值,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的时间。同时,还要多关注青少年的情感和交往需求,帮助他们消除因网络依赖而形成的孤独、消极、羞怯心理。此外,还应特别注意培养青少年面对复杂信息环境的判断和鉴别能力。 (光明日报) 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