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如何解决施暴者的心理问题?
2014.01.01 17:29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南平血案发生后,不少家长和网友都直指校园安全的欠缺。把安全防范举措落实得更到位一些,岂不让学生离可能遭遇的伤害更远一些? 但安全永远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血案背后有着更深刻的原因。人们要怎样做,才能堵住校园安全管理的漏洞呢? 必须指出,大环境才能决定小环境的气候。全国那么多学校,国家总不可能像开世博会那样对学校搞安保工作。就算你把学校弄得铜墙铁壁,那学生总会有放学的时候,总会有集体外出的时候,那时该怎么办? 所以,隐藏在这些事件后面的事情,是必须要弄明白,并采取相应的疏导措施,从源头上加以预防,才是最根本的办法。否则,只能是越治越乱。
  其实,被人唾弃的杀人恶魔并不是天生的恶人。作为他的亲人和社会等等,也是有责任的。很可能平日里工作忙碌,即使发现他情绪变化也总是没人有心思去深入了解,其实,完全可以请心理医生或向社会心理援助机构求助。心理咨询不但可以让来访者发泄长期累积的负性情绪,还能帮助一个人的内心得到成长。郑民生曾经的失落在应有的社会心理救济体系中无人问津,加剧了他的疯狂暴力。就算凶徒是天生的坏人,我们也应该做得更好一些,给他们以宣泄情绪、表达诉求的渠道,给他们提供更方便、更有效的救济,无疑也是加强农村校园安全的应有之义。 只有这样,才能够不去刺激他们的邪念,甚至让他们有机会放下屠刀。
  无论亲属还是社会,平日里应对这些“失败者”给予关爱和心理援助。很可能他们认为走投无路,但事实并非如他想象一般糟。就像是南平杀人案的凶手郑民生,他一定不会认为自己前途一片光明还坚持要去杀人。生命是人们最宝贵的,也只有一次,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去杀人发泄和报复,可见郑民生内心压抑的巨大能量,也能看到他对生活、生命、婚姻是何等的绝望。爱的极度馈乏最终必然会滋生极端心理与行为。惟有绝大多数人都开始真正地思考并体验到幸福的滋味时,我们才可能从根本上化解和消除社会极端心理与行为,这是校园安全之本,亦是社会和谐之本。
  南平恶性杀人事件应该引起人们更多地关注社会教育,应该借鉴西方国家对孩子从小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孩子在逆境中成长的能力,包括把逆境看作是一种机遇,在其中不断寻找扭转逆境的办法。但是郑民生不会,他不懂得另谋新职,寻求新出路。这不仅是自身的性格原因,也是整个社会、家庭缺失挫折教育所带来的悲剧。
  类似郑民生这样因心理失衡而疯狂地报复社会的,不是个案,去年发生在南京的公交车司机开车故意撞人也是一例。而今年2月发生的天津驾车恶意撞死10人案、去年底发生在北京大兴和湖南益阳的两起灭门案,其手段之残忍冷血,社会危害之剧烈,可谓令人发指,让我们难以置信。但它们却如此高频次地接连发生在我们这个社会,我们在震惊之余,不能不痛定思痛。
  人格扭曲、心理畸变,首先是与他们所受的教育相关。检视一下我们的教育,在注意应试教育以及进行一定的宏大叙事教育的时候,在人格和情商培养方面,是存在严重缺失的。其次,缺少一个性格缓冲和心理疏导的社团组织。如果人在单位之中,在一定的情境下,还可以通过交流来缓释一下心理的紧张和对立。一旦游离于“单位”之外,特别是被社会边缘化之后,很可能会造成心理扭曲而不能自拔。其三,社会上不良信息的刺激和影响,让本就存在心智问题的人,容易走向极端。诸如恐怖和犯罪影视剧的泛滥,暴力、偏激的电脑游戏的刺激,都会对人格存在缺陷的心理机制产生诱导;其四,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少一个有力的社会纽带的维系,一旦出现问题而自身又难以调适,矛盾可能因为一时的应激不当而被激化;其五,缺少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冀和信仰等等。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由于利益调整,社会矛盾凸显,有相当一些人被抛出了社会的正常轨道,沦为别人眼里“可有可无”的边缘人,他们中有人格障碍的人常把挫折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或推诿给客观等,产生“家庭不关心,政府不关爱,社会不关怀”的偏执情绪。据报道,郑民生在与原单位领导产生矛盾后辞职,频频就业受挫,自己想开个体诊所又拿不到卫生局批文,加上连续恋爱不成,与母兄挤住在一起,境况窘迫,尊严尽失,再加上受到身边的一些人闲言刺激,心态严重失衡。如果他们缺少心理的调适能力,社会又没有一个周到、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和生活救济机制,一旦心理出现畸变,行为失控,将是非常可怕的定时炸弹。郑民生决定报复社会后,“计划杀害30名孩子”,要不是最终被制止,后果还将更加惨烈。而这样偏执型、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人在目前并不鲜见。
  校园凶杀案的社会原因固然复杂,但我们需要窥探行凶者内心深处的杀人动机。不管是精神病患者,还是社会积怨者,他们的行为值得我们去关注,相信社会上这类人还有不少,只是我们关注的很少,对这类人的冷漠,或者说整个社会的冷漠,让他们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扭曲了。这里有生物学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他们的行为正是想以此提高社会对他们的注意力。 我们的行为也值得反思,是不是我们的冷漠助长了他们的心理蜕变的速度呢?
  3月23日,人们将视线聚焦到了校园安全。凶手郑民生曾是一名外科医生,他对小学生疯狂行凶的行为使他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瞬间走到了被关注的舞台中央。听目击者的描述,很难相信类似电影里的情节就发生在当下,发生在学校门口,让人更愤怒的是凶手行凶的对象竟然全部都是那些年幼的孩子,并且他曾经还是一位救人生命的医生。
  案发后,网络上一度流传郑民生有精神病的说法,社会舆论无法相信一个正常人能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来。但是邻居和那些熟悉他的人都不认为他有精神病,只是性格有些怪。我们来做一个假设,距离郑民生所住小区不远的地方,至少有两家小学,为何他舍近求远,偏偏花20分钟坐摩的到实验小学行凶,况且本市的人都知道,这所小学在南平应该是最好的小学之一,学生家长多不乏财力或者权力。并且,郑民生恰好赶在早7点20分左右到达,这是学生上学的高峰。如果说是巧合,连续出现三次巧合的几率也是相当低的,一个精神病人是很难有这样清晰的逻辑结构的。若非要说他是个疯子,也是突然“疯”了的,因为包括行凶的当天早上邻居见到他,那时他还与往常一样没什么不对。
  这个突然“疯了”的凶手,与马加爵、邱兴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枪手赵承熙等人一样,都具有精神异常的特征。他们滥杀无辜的理由往往被笼统概括为“报复社会”。社会是什么?也许他们并不很清楚。他们多是被边缘化的“失败者”,长期处于被人漠视的境地,渴望受人瞩目,但却总是受到伤害,经济窘迫,婚姻生活不如意,生活圈子狭隘局促。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事业、家庭、友谊是人们最重要的三个能量来源,当然也是心理安全感的来源。可对于郑民生来说,似乎三者同时抛弃了他。如果成功和失败的维度从这三点去衡量,那么郑民生的确应该算是一个十足的失败者。家庭关系紧张,亲情淡漠,也是几乎所有此类凶手的共同特点。

  郑民生是十恶不赦的凶手,社会冷漠是最大的帮凶。一方面我们要强烈谴责这种滥杀无辜的行为,另一方面我们要反思血案背后的社会成因。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摆在我们面前的更深层原因是:
  首先,现在社会已严重缺乏信仰,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他人权利的认识日益薄弱,导致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在不断淡化,对社会精神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而新的社会价值观至今仍未形成。因此,现在的人们什么也不相信–对社会、政府乃至自己的亲人都失去了信任。
  其次,如今社会的利益分配机制也有很大缺陷。这些缺陷包括权利、物质等方面分配不平衡。处于弱势的人们无力改变这种分配机制,又找不到好的方式来渲泄情绪,继而转为报复社会。
  第三,社会的应激机制不太健全。现在我国的立法,以及有权对精神鉴定给予权威意见的机构,其原则和程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所以,存在对明显有精神问题的人不管而造成社会伤害;也存在没有精神问题的人,因为涉及财产分配,被人强行送进精神机构收容治疗。我们既要保护人权,也要保证人权不被滥用。这些问题就需要病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的专家来共同研究和制定了。总而言之,南平惨案的发生,要求我们在短期内,要建立健全的社会干预机制和保护机制。但从长期角度,还是要重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月23日早晨,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校门口瞬间失掉了九条小生命。事件的发生让人触目惊心,愤怒,悲痛。
  面对悲剧,人们不得不反思:对于这场悲剧的发生,谁来为受害的孩子、失去爱子的家庭悲痛买单?让大众不能理解和难以接受的是:曾身为医生的郑民生为何如此残忍地对待与他无冤无仇的十几名柔弱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呢?
  嘴无力的人,才会选择动手。所以但凡喜欢挥舞拳头用暴力去解决问题的人,以语言匮乏或者无力辩驳者居多。
  一个人为什么能够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来?从整体来看,有个人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更有一种人们很少看得见也不想看见的无形的规律,漠视这种规律的存在,这样的事情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以不同的方式出现。
  根据媒体和网络已呈现出的二手信息,我们试着分析其背后的心理成因,为了不让悲剧再次发生。
  郑民生其人   姓名  年龄  籍贯    学历  婚姻  性别   郑民生 42岁 福建南平人 中专毕业 未婚  男   职业:他原为马站社区诊所医生,2009年6月辞职。医术较好,还被称为”郑一刀”。当了18年外科医生,和哥哥一家三口、80岁的老母亲在61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20年。  作案动机:一是与原工作单位领导有矛盾,辞职后谋新职不成;二是恋爱多次失败,尤其是与当前所谈女友进展不顺利,心态扭曲,故意杀人。   心理轨迹:
  最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其实是自己看不起自己
  郑某的行为是社会中一大类人行为的缩影。这种人常常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但又没有形成高人一等的能力,于是在掩饰这种无能的过程中,会用尽各种方式显示自己的高人一等,等到自己实在不能继续让别人把自己看得很优秀的时候,就开始埋怨是他人和社会造成自己的不好处境,总要在社会中找一个替罪羊来积聚自己不满的能量,最后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这类人有着个性的特点但更有着共性的规律。首先,这种人自视很高,认为自己很优秀,因而他们在归因方式上倾向于把自己的不如意归为外界、他人的错、世界的不公平,最怕亲人、同事、领导等外人看不起,对别人的话特在意、敏感,疑心重,就像郑某的邻居、同事所说“他很爱面子,疑神疑鬼的,总以为别人在说他的坏话。”而真正的原因是郑某自己看不起自己,不接受自己。
  其次,这类人人际关系不好。郑民生性格孤僻,没有深交的朋友,由于缺乏很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遇到困惑没有可以帮助“解惑”的人,而自己的固执又使他很难换个角度看待问题或尝试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最后是压抑爆发模式。欲望、愿望长期压抑,得不到满足,比如工作、婚姻、情感一直不顺,40多岁的郑某在社区卫生院工作不顺心,与领导、同事相处不好,谈了十几个女友而最终都无结果。郑民生被制服后,疯狂地大叫:“他们不让我活,我也不让他们活!”可见其压抑的愤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种种元素的积累,正如同火山一样,压抑到一定程度必然爆发。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生命舍去,以此为代价去做一件事情,那是非常可怕的。 心理学术语称这类人为“局外人”,所谓“局外人”就是那种因为自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而在现实中又处处不能如己所愿,在他看起来自己好像做什么都不行的人,于是,当他不能够让别人看到他的优越的“理想人形”的时候,他就开始怨责他人和社会,这时,他或许已经停止了在社会环境中展示自己的欲望,他可能放弃去交朋友,不管对也好,错也罢,局外人开始感觉所有人都在跟他对着干。局外人被怨恨所侵蚀,他在和别人绝缘的过程中,得到和积聚了更为强烈的绝望,如果这些感觉积聚足够多的时候,或许就会释放出来,释放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以反社会行为为主,拒绝别人的尊重,在极端案例中,会对权威人士或弱小者以及他选定的人群进行报复,或者杀戮………
  对自己期待过高却又缺乏实现的能力
  郑某这类人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根本原因是自身能力的缺乏与欲望、理想达不到又心有不甘的矛盾冲突。郑某家子女六人,郑某排行老五,是几个兄弟中最有文化、也是最被父母寄予厚望的一个。按常理,郑某该是过得最好的,而事实并非如此,其他兄弟可以接受的贫困和靠出苦力打工为生的日子,在郑某接受不了又不愿做,而自己想干的高收入的工作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又得不到。
  外形帅气的他婚姻情感不顺,谈了十几个女朋友均未有结果,是没有女孩子真心爱他还是由于他太穷?郑某的哥哥外貌、学历都不如他,但哥哥有自己的家,只能解释为,在找女友方面,郑某高不成低不就,不会与人交往的郑某不了解女人的心理,没有那种靠自身的魅力紧紧抓住女人心的功力,而又处处想让女人来求取自己,因为自感优越和伟大,所以不可能去主动地接近别的女人;因为自己不擅长交往,不会接近女人,所以更不了解女性,不会讨女性欢心,这种无形中的恶性循环就是郑某无意识积累负能量的过程。
  家庭的教育,只给予他高期待,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觉得自己是个不一般的人,是一个有着特殊使命的人,所以当自己碰到困扰时,不是找自己身上的原因,而是觉得人生或他人和自己过不去,碰到自己想要的事物时,总想去占有,但因为没有能力获取,又会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这种冲突的折磨会让人发疯,所以毁灭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事事不顺,心想事不成这类人常以三种形式发泄
  事事不顺、心想事不成的这类人最终行为的结局常见的有三种方式。
  最常见的是向自己发泄和对亲人发泄。这也是在我们咨询中见得最多的。很多人自残而感到存在的快意,在常人难以忍受的肉体之痛中找到的是快感而不是痛苦,这些人就在我们的身边,是我们的亲人、朋友或上级……只不过那是别人看不到的隐私和自我发泄。
  还有就是向直接导致自己爆发的导火索报复,比如郑某归结的那个院长和前女友,也许那些人也是无辜的人,所以一个人的归因也是可怕的,他说是因为你的原因,也就真成了你的原因。有很多人也是在不断地强化这种意识,最后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向某个人行凶,甚至是向几十年前的某个人寻求报复。
  最后一种方式就是将内心的怒火发向社会,而且夹杂着潜在的想取得轰动效应的心理,郑某就属于这一种。郑民生被抓后被打时也没反抗,只是不断嘟哝着“反正都是死,反正都是死!”可见其极度压抑,陷入彻底的绝望,破罐破摔。“多杀一个赚一个!”选择幼小的学生既可以轻易得手,社会大众的反应也会最强烈,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出名”。我们在一份名单上看到,伤亡学生的家长多是公务员和国企员工,还有大学老师,家境殷实,这种选择也和郑某潜意识对金钱、地位、身份的向往而自己得不到的一种报复和发泄有关。
  曾从事青少年犯罪心理工作的中山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郑云珍说,性格会影响人的行为,人们所受的挫折越大,攻击行为就越强烈。像郑民生一样、有着类似经历的人在我们社会里并不少见。在遭遇了家庭不幸、失去工作、世态炎凉等等际遇后,自身得不到关爱与温暖,心理得不到及时疏导,忧郁和不满情绪得不到排遣,长时间后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性心理。而这种破坏性心理指向自身时,达到极端就会出现自杀;指向外界时,达到极端就会报复社会。
  广州省第二工人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钟煜林认为,很多人分不清心理问题与精神问题的区别,惨案一发生,人们首先考虑的是郑民生是否患有精神病,事实上他是由于心理问题长期压抑得不到释放,也不知道如何去发泄而对社会产生的报复。因此南平血案是一种报复性杀人事件,是一种社会敌对性的行为,这也说明重视心理干预已迫在眉睫。
  但由于传统和社会心理习惯等原因,我们依靠民间力量构建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大多还处于零星、散乱和无序的状态。为此,钟医师建议政府应出资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并且让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普及到每一个社区。譬如在广州许多社区精神卫生中心,配备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心理宣传和心理知识讲座,最重要的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心理引导。
  有专家提出设想:能否像120一样设立全国统一的心理急救电话。这样的设想尽管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在关键时刻也许有决定性的作用。
  案件中折射出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社会和教育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它体现在法律教育的缺失。其次,它体现在正确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
  此外,一位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人士在谈到学校对于“90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时也表示出一些无奈,在目前的考试制度下,学校往往只重视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被冷落,受挫后没能得到及时的引导,他们就容易通过过激行为来寻求他人的关注。   3月26日,在南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一位中年妇女突然向前来医院慰问受伤孩童的南平市市委书记雷春美下跪喊冤,并口出惊人之语:“我女儿的冤屈得不到伸张,如果你们不处理好,我也去杀人!”南平特大血案的负面效应开始呈现,如何完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成了血案之后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个网友曾对近几年类似事件作了这样的罗列:“因个人遭遇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进而报复的恶性杀人案件近年来在中国时有发生。如:2004年,云南大学在校生马加爵,因同学看不起他嘲笑他,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其4名同窗成为他的手下亡魂;去年11月,家住北京大兴的李磊杀死全家六口人,自称是从小父母对他管教严厉,结婚后妻子在家争强好胜,加上自身性格内向,而对家庭积怨在心;今年2月,天津一运输公司的调度员张义民与同事发生争执后,手持匕首捅伤同事,后驾大客车连撞多个车辆、行人,并与前来围堵的警车发生追逐,导致9人死亡,11人受伤。”
  郑民生到底是如何想的,为何如此残忍,我们只是从这类人普遍的行为结果按规律来反推个人的心理,郑某个人独特的扭曲思维我们不得而知,但重要的是,这种人就像定时炸弹潜伏在我们的周围,随时会有爆炸的危险,共性的普遍的规律让我们可以看清这些人可能的行为方式,有助于我们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防患于未然,而不只是在酿成悲剧、造成损失后,悲伤、指责、痛骂一番或者枪毙了结,而后遗忘,静待悲剧的再次发生。
  不容否认的是,社会中的确出现了很多阴暗面,社会矛盾也始终存在着。郑民生杀人事件折射出很多长期以来存在着的社会现象,比如就业问题;大龄及贫困青年的婚恋问题;高房价下的人格扭曲问题;以及底层的百姓缺乏发泄渠道……到问题出来的时候只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却忽略了发生这类恶性事件的最本质原因:对社会不合理的地方长期压抑在心中,周围的朋友不能以正常心态为当事者开解,政府部门可提供给的光明前路不多。一旦当事者的愤懑爆发出来,往往带来的后果是毁灭性的。
  因此,我们更应该从解决社会矛盾上多下功夫。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