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再论“素质教育、人文主义及其它”
2014.01.01 17:27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一、自6月2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获中央高层审议批准,即将成为国家级文件之时,那个不甘寂寞的人文主义思想运动又甚嚣尘上起来。6月29日,科学时报发表朱广清的系列报道,公布中国科协与人文专门委员会3月15日邀请两院院士、专家学者举行“关于中国教育的人文思考”研讨会上一些专家的发言。专家们说了些什么并不重要,因为《纲要》的主旨是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教育而不是其它。重要的是,科协与人文专门委员会联袂,把《纲要》与人文主义挂钩,象是宣传科学主义同人文主义融合。此事非同小可,不得不议。四年前博主有小作《素质教育、人文主义及其它》,这里就是“再论”了。

二、所谓的“人文主义”,原意是文艺复兴时期借助于古希腊哲学艺术知识反驳经院哲学与神学,提倡人的个性发展和思想解放的社会思潮。后来泛化成一种强调人的地位、能力与作用的意识形态。人文主义流派繁多、观点各异,但表达了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与理想,即推崇人的价值、个人生存的意义与人的精神潜能;肯定世俗人生的意义,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其社会目标是建造一个人类幸福的理性王国——乌托邦。总之,人文主义者尽情讴歌人性,抬高人的地位,在反对愚昧、迷信与宗教的过程中发现人,用人对抗神,宣称一切都是为了人,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幸福,“我既为人,人具有的一切我莫不具有”,这罗马诗人的名言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生动写照。说穿了,人文主义不过是把神的主宰和人的主宰互换了位置,把客观唯心主义换为主观唯心主义而已。

三、人文(本)主义的价值观与人权、博爱、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观”历来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人文主义思潮促进解放了被压迫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激发了人的空前创造热情,把在中世纪被窒息的实验科学与自然科学从神学的教义中解放出来 ,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文化条件。人文主义所诱发的经济政治变革也从社会需要与物质基础等社会条件上推动了技术的进步。而随着技术发展与人类对自然能力的征服,人终于在自然面前站立起来,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强化了人为万物之灵的观念。

四、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主义的这种早期紧密联系随着科技发展而被打破了。科学技术发展满足了人对物质欲望和现世幸福的需要,但人类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科学技术社会中大规模生产产生的是标准化产品,大众媒介产生的是一种单一的文化,于是,个体性失去了。甚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也被机械化与客观化了。不仅如此,技术导致合理和有效的管理组织,效率需要分工化、专业化、速度和输出的最大化,当它本身成为目的的时候,其产生的负作用——人的价值就被漠视了。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支配着一切,所有东西都是按照效率原则、成本最小和利润最大原则等等运作,平等、自由、博爱的理想在现实面前便显得苍白无力,人的自主性消失殆尽,人文主义被自杀了。其实,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科学化的这个问题,马克思比人文主义者讲得更加透彻:“雇佣劳动中的剩余劳动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和支配,使得雇佣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特别是雇佣劳动中的剩余劳动部分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以资本的形式反过来支配和统治劳动自身,最终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面异化:人的异化、劳动的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和社会关系的异化。”

五、于是,在现实和理想、社会发展与个性解放发生激烈矛盾冲突之后,人生的悲剧也许就不可避免。在人文主义教育下的后代就出了西方上个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疲惫的一代”、“对着时代嚎叫的一代”。他们是一些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以显示与众不同;他们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他们蔑视法纪秩序和一切制约或权威,讨厌机器文明,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组织管理;他们不断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以至沉沦、自杀……至于在当代的我们这里,已经发生过什么,现在一些年轻人都成什么样了,学校的正面教育遇到哪些尴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发生哪些畸变,远的大的暂且不说,只需联想到最近发生的“富士康N连跳”,人们应该有所警觉。还是比尔·盖茨讲得实在:“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这个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而是要求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有所成就”,“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过错,不要将你理应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他人,而要学着从中吸取教训”,“你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却仍在做出类似区分。某些学校已经废除不及格分,只要你想找到正确答案,学校会给你无数次机会。这和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情没有一点相似之处。”

六、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存在决定意识,个体的人不是社会的主宰,也不是自己的主宰;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由它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学校教育只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常常处于弱势的一部分。还是博主的老观点:“人文主义”反对精神奴役,提倡个性解放,是为了解放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推动社会的进步。资产阶级得了天下,就开始自尝其果,革命就革到自己头上了。到了现代工业特别是信息时代,以自我为中心和个性的解放已经走到了它的反面。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恰恰与其相反:团结协作、自觉服从和集体主义(历史就是这样有趣,几百年后又转回到它的起点,当然这个起点坐标更高了,人称螺旋式发展)。目前用来作为素质教育理论支柱的“人本(人文)主义”正是用五百年前的标准作为现代人的素质标准的,所以他们才特别痛恨应试教育中扼杀学生个性的“罪行”,特别轻视结果而只去注重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真的不明白那些企图把我们的教育改革纳入人文主义框架之中的专家们究竟想干什么,人文主义究竟会把中国引向何处,实在令人毛骨悚然。

七、在人文主义的教育中,对于教育内容也是有配套理念的。这就是所谓的“通识(才)教育”。人文主义为了使人成为社会和自然的主宰,必须把人培养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所以,在知识目标方面,就有必要成为全才、通才。本来,理想地说,通识教育就是“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观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学成后的人应该具有驾驭面临一切的知识和能力,用斯宾塞通俗的话说,就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不同,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它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专业教育主要通过分科教学来实施,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也为学科的发展培养顶级人才。不能完全否认通才教育的合理内核,那是同共产主义一样宏伟的目标,但那是很遥远的目标。一般地说,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只在于人才的具体类别而与教育的本质无关。对于现实中的人,劳动就业还是谋生的手段,除了上述做人标准之外,什么都知道一点点但什么都不精,特别是缺少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毕业生,找工作都难,找到工作能混出个人样可能更难。在通才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学、专业合并了,专业课简化缩水了,科学实验改成求职实践了,中学的文理分科争论得不可开交了,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学起涵盖天文地理、文理史哲的智力竞赛题了……可惜,上帝并没有赋予学生无限的个人精力和生命时空,人文主义并不能开拓出学生的无限潜能,因为个人根本不具备这种潜能。应试教育、谋生教育在现实的条件下依然是“战无不胜”的魔兽。这种不顾教育大环境的形式上的“通才教育”既误国家又误学生,不是吗?

八、末了说说教师。人文主义要把学生培养成神,教师就该是有能力造神的人。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对学校教师自然是有严格要求的。无独有偶。几乎是在上述“教育的人文思考研讨会”报道的同时,各主流媒体纷纷以《教育部拟出台教师标准》为主题,转引法制晚报消息:领衔起草标准的某教授告诉法晚记者,该标准意味着我国师范教育体系要进行大改革。现在我国的中小学老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按照他领衔起草的标准,现在的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所以新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要研究教育对象(学生),杜绝“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云云。虽然教育部对这个报道作了澄清,但一个全新的教师标准体系即将诞生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尚不知那标准会把老师规定成怎样的能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一轮接着一轮的师资培训、学习考核、检查评比,还要同职称晋升、绩效工资挂钩等等,又要来了。“学习提高只有好处,没有害处”?不见得,见多了。我就纳了闷儿了,学生是主体,开发学生潜能,那老师是啥体,需要不需要开发潜能,难道用标准模式能开发老师的潜能?学生的个性要解放,老师的个性却要规范?所谓学无定法、教无定法,老师就要按照专家们固定好的套路教书育人?学生要享受“完满生活”,教师也是人哪,难道人文主义不把老师当人看?请制定标准的专家们以身作则,拿一所学校示范一下怎样就算合格,如何?物理网博客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