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从“全民皆兵”到“全民皆学”
2014.01.01 14:32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说起“全民皆兵”,就令人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亿人民七亿兵”的局面,那时真是全民皆兵,儿童是红小兵,青少年是红卫兵,农村、工厂、社区里都是“民兵”,这种状态在文革中演变为武斗和械斗,印证了“无知”和“暴力”这对兄弟的连生关系。 上溯几千年,斯巴达时代,西方文明的童稚期,也一直崇尚武力角斗、侵略,动辄以决斗解决问题。一直到二十世纪,人类经历了历史上最野蛮的几场战争、直接死亡人数接近一亿以后,这种现象才有所改善。 是共同的命运迫使人类重新检讨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十分惨痛的代价,从封建到暴政,再到血腥暴政,人们从血腥中吸取教训,开始反思。结束了枪战,又结束了冷战。和平演变、和平崛起的概念在多个大国当中流行,达成的共识是,世界进一步繁荣,要靠经济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现代社会当中,文化的影响甚于军事和经济,智力资源比其它任何资源都更宝贵。本世纪唯一一场战争——“美伊战争”打响的时候,伊拉克“全民皆兵”,妇女、老人、儿童全部接受军事训练。后来的伊军俘虏当中,有很多都是十岁左右的少年。但即使全民武装,仍然敌不过美军用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部队。在伊拉克前沿作战的几个美军装甲师后面,有数以万计位于美国本土的信息处理中心正利用卫星传感、精密电子测算等先进技术提供信息分析,使伊拉克所有地面武装被轻而易举地瓦解,美军得以长驱直入。 有人总结道,一个文职人员的杀伤力强于十个全副武装的特战队员,一台超级电脑的作用不亚于一艘航空母舰。是两国国民素质的差异,决定了这场战争的结果。 在精密的信息战、技术战后面,是不同文明高度的比试,这种比试终将取代以牺牲生命、毁灭既有成果和社会退步为代价的武力治国思维,使战争的厮杀消失于无形。 美国政府很早已经知道,仅凭着高度发达的科技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并不足以保证未来美国在世界上国力的领先。他们在《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指出,要把美国“变成一个全民皆学之邦”,“为保证学校取得成功,我们要超越课堂,把眼光放到我们的社区和家庭上。” “文”进“武”退,“暴力革命”和“暴力斗争”始终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取而代之的是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国家、民族、社会,不同力量之间的抗衡将以文化的差异始,到文化的交流、沟通与合作上。这就是现在的世界与以往的不同之处,而且这要求我们除了要有宽容与开放的心态,还要有兼收并蓄、去粗存精的手段。 我们中国有着最为早慧的人类文明,几千年前孔子、孟子已提倡“礼”、“乐”治国、文以载道,修“仁”执“义”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本的强国富民之道在于教育与学习。 有两个美好的故事值得分享。南非将第一所学校落成之日订为国庆日,那一天,人们大肆庆祝,因为有了学校就有了文化的传承,才有了国家;另一个,当犹太族不得不投降时,他们提出的唯一条件就是保留一所犹太人的学校,由此保留民族的火种生生不熄。学校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它是人类在种族延续、文化延续时最为文明的方式和最重要的工具。我们的新儒家提出弘扬传统文化,保国也好,保教、保种也好,最重要的其实莫过于保有一所能够传授独有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学校。 从“枪杆子出政权”到“文化”天下,社会“解放”以后,一定要放马南山,铸剑为犁,创建耕读之家,工读之家,村校合一,社(区)校舍一的理想社会模式。确实是一种国家制度在文明演变下的必然趋势,顺势而为,自然就可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取得多个层面的社会效果。解甲归田以耕作、以建设、以学文,这正是古老东方智慧的精髓的延续,不仅吻合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也是由于我国经历了多个不同历史阶段带来的政治思维变化,是我们的兴废之道、强国之本。 “全民皆学”,重点在一个“学”字,主动、自发之“学”,而非管制、批准下统一规格的学习,才能百花齐放,多元发展,既是社会持续繁荣的助推器,也成为个人终身发展的原动力。 “全民皆学”,强调的是文化的力量。文以化人,人是智慧的产物,如果教学当中没有文化的传承,那培养的不过是机器而已。 “全民皆学”,教育隐含其中,学校的存在,就是为社会的发展、为文明的延续提供基础。它应该得到最宽容的生存环境和最乐观的期许。应该建立这样一种意识:最差的学校远胜过最好的监狱。只要有一个学生要上学,学校就有存在的理由。学校再多也不必嫌多,一所学校的存在,不但会有人因为得到“学”的机会和条件而改变命运,也会有一群人和一片社区因此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或多或少地为社会带来正面的效应。 “全民皆学”可以扩充到社区教育,如果社区、街道、工会、妇联、青年志愿者、民主党派、事业单位调整传统资源,提供各种学习渠道,学习上岗技能,学习工作技巧,提供职业化发展,限定干部提拔需为社区教育服务2年,政协委员到社区当教员等,把“全民皆学”的氛围扩充到市、县、街、个体团体、事业单位、家庭。在村庄成立农民学习班,由村委牵头成立学习委员会,县城派员指导,达到“村教合一”。各大院校的教授、学者不能只安身于校院,而应该输出知识,把研究成果返还给民间,设立大学与社区,大学与社团,大学与农民协会等联合机构,切身把“教育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念延伸到全国。 “全民皆学”的形式多种多样才能体现社会职业种类的多样化发展,也为职业性技能发展及全民素质的提高,提供充分的条件。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农民教育、公民教育……,制定终身教育的政策,让人人有书且读,不分年龄,不分富贱。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明确指出“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顺时应势地建立“学习型社会”,人人、时时、处处地“终身学习”,根本措施是改善现有的教育现状,提高人民的受教育水平。 从“全民皆兵”到“全民皆学”,是一个文明古国走出不断轮回的历史苦难、开创新天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民族摆脱固有的命运轨迹和发展模式、自我反省从而走向自强自新的必经之路。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极力发展教育,尽可能多地促进教育的投入,使其普及、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就是社会转型时期政府“善治”的根本表现之一。 从“全民皆兵”到“全民皆学”,立意深远。 物理网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