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更新教育观念,寻求育人点子
2014.01.01 11:44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21世纪初,中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教育对人的发展,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社会的文明,发挥着巨大作用.作为教师应从根本上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与社会的适应能力,关注学生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自身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敢于打破传统的教育定势,以人为本,勇于尝试,努力寻求“应试”与“素教”的平衡点。
一、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才能找到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新世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与面最广,投入最多,开展也是最深入的。随着高中、大学课程改革的展开,也必定会解决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的衔接等问题。我深信,这轮课改不仅是中国教育的伟大变革,也是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
那么改革的突破点在哪里呢?振兴民族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然而,最能使中华民族不断复兴和中国不断强盛的,莫过于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教育改革的真正希望­——能够使“理想的改革”变为“现实的变革”,任务迫切的落在了现有的教师和学生身上。其突破口,在什么地方?——就是要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和学的方式方法,打破教和学的传统模式,朝着更加开明、更加开放、更加朴实有效的方向发展。这个任务,从跟本上落在教育管理者和成千上万的教师身上,落在成万上亿的学生身上。所以在对教师进行新课程、新理念培训的同时,教师也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的学习理念教育。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经过教师科学有效的引导培养,使学生欣然接受教师的想法和做法,并积极参与,才能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自觉行为,使他们爱学乐学,并始终贯穿在整个学习实践的进程中,促使自己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方法的总结,最终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天的学习不是为了“学而优则仕”的目的,而是为了自身健康、全面、协调、快乐的发展,为今后会为人处事、会合作共享、能为自己幸福负责、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养的过程!
二、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才能找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撑点。
课改前,教材和大纲是唯一的,教师教学是为了传授知识——“教教材”,学生学习是为了接受知识——“读书背书”。所以,不论是从教学目标上,还是教学实践上,只要有教材,照本宣科基本上不会离谱。然而,课程改革以后,把教材扩充为“课程资源”,“教本”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内容仅是一个例子,从而把“教本”作了极大地拓展,为坚持以人为本,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极大的灵活空间和初始依据,集中表现在:
1、教学内容的全新调改,迫使教师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新教材的内容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满时代气息,更加关注人的健康与全面发展,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光芒。教学内容的大幅调整和全新改版,加上个性不同的学生,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千变万化,声情并茂,需要灵活的方法、变化的形式,特别是师生不断的演绎和动态的生成处处闪现着思维的火花和情感的碰撞,更加富有创意,更加体现人文色彩。如果我们的教学再像以前仅凭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恐怕难以胜任!我们应着力解决如何用好教材教的问题,并且想千方设百计地调动师生中存在的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运用直接有效的资源,优化教育教学的过程,整合成简单实用而有效地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如果我们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说一套做一套,没有危机感,死教书,教死书,不全面科学的把教学目标中的“三个维度”,就是忽略学生的长远发展,就不能体现以人为本改革理念,由此决定的我们的课堂改革也是失败的,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根本改变最终影响和决定教育改革的全局。
2、“课程资源观”的引入,为教育行为的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将教材扩展为课程资源,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拓宽了教学的渠道,催化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让课堂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激发了师生不尽的创造力,同时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化,直接导致师生角定位和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
学生不仅能掌握单一的知识和技能,还能通过学习的互动过程分享积极的心态,体验丰富的情感交流和成功的喜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活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无穷创意,——这简直是活生生的人生大舞台,为师生开辟了广阔的对话交流空间和相互学习、成长、成才、成就的动态过程。
3、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迎来了真正的春天,也是本轮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
综合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及其相应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无限拓展延伸、动态学习整合的过程,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它要求时间的整合,打破了学段脱节现象,它要求空间上的整合,打破了狭隘的地方主义和个人主义;它要求人力上的整合,打破了权威主义和单干主义;它要求智力上的整合,打破了学生被动独学不合作动手懒生主义;它要求物力上的整合,打破了师讲生听,口说手记的传授主义。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综合探究性学习,既让学生充分自主,又让师生间、学生间、教师间、年级间、学科间,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地合作,探究,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成长,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所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必须始终是全程的、动态的、发展的,而且必须是富有创意的。教师应对现有课程资源合理利用,积极开发,不断创生。我常常对学生说:“我们虽然没有多少电脑,但再加上人脑,激活四五十颗年轻的头脑,比多媒体还多媒体呢!”——只有我们师生共同致力于我们的学和教,才能真正取得成效,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教学的最大效应,这是我们教育改革成功的支撑点。
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找到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课程改革的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是最终作用到各级、各类的学生身上,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专门人才。从这个角度来看,课程改革最终目标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处理好师生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一代又一代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成长根本保证。
遗憾的是以升学率考核学校,以分数考核教师的单一模式还在中小学阶段盛行。于是教师“恨铁不成钢”,放不下老师的架子,丢不下自己的帽子,不敢少拿几个仅有的银子;对于“差生”,尤其对于“调皮”的学生,信奉“拳头底下出乖生”,要么“逼迫退学”,这不仅教不好书,而且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悖于教育的宗旨。试想,没有爱心的教育,怎能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呢?教育只能以心换心,以情动情,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健康的心态,培养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
教育是需要重视人的心理和外部环境及其学生个性差异的。只要我们做到:把学生当作人来看,把学生当作未成年人来看,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来看,把学生当作未来有所作为的人来看,我们就有了育人的热情和耐心。学生一天天进步,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国家一年年富强,教师待遇渐渐改善,我们应该而且能够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只要正确的对待学生、对待课程、对待自己,把以上四个层次看作动态发展、不断生成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引导学生获取作为人的东西,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征服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困难,不断给学生以生存的勇气,不间断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让他们认识到学校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他们的“成长好”——就找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四、树立正确的教考观,才能找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平衡点。
考试从古到今,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教师非常困惑,他们担心“我这样教”,却“不这样考”。说实话,教师们对新教材全新的内涵有着不同程度的见解,从内心深处也知道该怎么教,可总是心不由己,有意无意有形无形的都在为考试而教。这充分说明:(1)“考试”是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事关师生一生幸福乃至命运;(2)师生把教与学的实际成绩与试卷所反映的“书面成绩”等同起来。只要我细加分析,不难发现这两个问题的存在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①历史上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观念根深蒂固,②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选拔人才的方式单一,也依赖于考试,③教育内部长期惯用考试这种手段评价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成绩,④检测考试评价的结果具有“便捷”“快速”“定性”的特点,让人短期见到“成效”,看到“希望”。长期以来考试在残酷的竞争中扮演着“公正严明、简单直接”的裁决者。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找到教与考之间的平衡点呢?(1)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改革的同时,应进行相关教育、考试、人事制度的配套改革,力争多层面多角度、多途径的选拔聘用人才、评价人才。(2)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应过程与结果并重,而且要跟踪延伸,拓宽到比现行考查的学段拔高一级或者跟踪到更高一段(如:初中的考察跟踪到高中),评价应重实际能力和后续发展以及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实际贡献和影响力。(3)考题应密切联系生活,注重实际运用,体现学科特点及人文精神和创造能力;(4)对教师的选拔聘用要以其自身素能和专业理论考试为主,兼顾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和社会的“公信度”,并且努力使教师的考核与学生的考试适度分离,与师德挂钩;(5)教师自己要改变对“考试”的传统看法,把考试仅当作导向,不能考什么才教什么,努力做到怎样教就怎样考,给学生“宝岛”还要兼顾“海洋”(6)劳动人事部门部门应针对不同的考试目的、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考核手段,力争教、用、考、评相统一。
通过五六年的努力,考试招生有了很大的改观,中国的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同步推进相得益彰。作为一线教师:一、应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积极稳妥的参与到群体改革中,不断地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合理的处理“教材”与“课程资源”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提高书面成绩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树立全新的课程观、育人观、发展观;二、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真正意义的“人”来培养,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三是处理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课堂观、研究观。
只有找到了以上改革的突破点、支撑点、着力点,并妥善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地把握“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平衡点——即“如何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
发展是为了人,改革同样也是为了人的发展;课程改革是为了人,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根本改进,等都是为了“如何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一出发点和归宿展开的——只有围绕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来教,围绕社会生活、生产来考,二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和谐发展,才能把一个“自然的人”塑造成“社会的人”,使受教育者不断成为一个具有中华气概和民族精神的人,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这才是教育的全部内涵,才算是真正贯彻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才算圆了教育改革的初衷,作为教师我们才无愧这个伟大的时代和光荣的国度。物理网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