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13岁神童读大学后“褪色”的启示
2014.01.01 11:20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廖崴是个很活泼的少年
据重庆晚报报道,去年9月,贵州大方县兴隆乡狮子村13岁的廖崴,以563分的成绩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然而在入学半年后,他的成绩却变成全班倒数第一。据他自己向父亲表示,他成绩退步是因为迷恋电脑所致。
中国人喜欢把那些智商较高、聪明伶俐的孩子称为神童,13岁的廖崴也不例外,因为他以563分的成绩于去年9月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其父廖清义更是为其骄傲和高兴,因为他对儿子廖崴的未来充满了乐观。按其父当初的设计,儿子廖崴的理想是当科学家,他计划两年修完农大学分,然后考硕士研究生,然后再用两年时间读博士,用3年时间做博士后。然而事与愿违,儿子进入大学半年后成绩“褪色”,也是其父没有料到的。
那么,13岁的廖崴又是怎样由一个神童变成全班成绩倒数第一的呢?他的班主任杜凤沛老师道出了其中缘由。廖崴在情商上还是一个小学生,而智商方面基本上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水平。课堂上,很少有大学生会像小学生一样嬉闹,但廖崴却恰恰是这样一位大学生。这位在班主任眼里的孩子,“上课总不听话,态度不认真,老是爱在课堂上嘻嘻哈哈。提问题的时候,看上去很懂,有时候似懂非懂。上课时,偶尔还会突然跑出教室去。”
与廖崴同住学生公寓寝室里的6位同班同学,年龄均在18、19岁。在室友们的印象里, 13岁的廖崴很调皮,老喜欢给别人取外号。之外,身高1.4米的他,还喜欢跟一位来自东北身高约1.8米的室友嬉闹。还有,廖崴最喜欢看动画片《火影忍者》。这到底是童真还是可爱,室友们都无法理解。
其实,廖崴的成绩之所以“褪色”,从一个神童变成全班倒数第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入校前他被人为地捧得太高,是其主要原因,致使他有些飘飘然。
廖崴有一本高中毕业留言册,他的同班同学给他的留言里充满了溢美之词。在这些留言里,他被不少“天才,神童”之类的词语所定义和修饰。进入大学后,他在大多数老师眼里是个“聪明、接受能力强、反应快、理解能力强”的大学生。正是由于这些“赞誉”之词对他的影响,使得13岁的他心态过于浮躁。
适当地赞扬一个孩子并非坏事,这可以激励他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但赞扬过了头,甚至让人感到“飘飘然”,这就适得其反了。另外,在生活和学习上,廖崴几乎成了全校学生的“宠儿”,事事对他予以照顾,比如课堂上允许他出入自由等。对此,班主任老师认为,“在生活上,我们要求寝室里的其他室友对他尽量照顾。但在学习方面,必须要和其他大学生的要求一样,不能降低。如果处处都搞特殊,那将来走上社会后,谁让他呢?”
班主任的话值得深思。现在我们有些学校,包括大学,对待成绩好的、拔尖的学生,处处“拔高”一等,什么都可以搞特殊,生活上关照,学习上关照,甚至连上课都可以“自由”。这样一来,被“拔高”的学生自以为比别人强,慢慢地磨去了求取上进的“棱角”,心态变得浮躁,干什么都喜欢“以我为中心”,即使做错了什么,上有老师捧着,下有学生爱着,中间有父母疼着。如此“善待”,后果可想而知。
中国目前的教育容易把学生带进一种“死胡同”,总是以学习好坏、成绩优劣来判定一个学生是否是可塑之才。而应该强调和重视的综合素质,比如有无道德操行,思想是否进步,能否吃苦耐劳,有没有尊师爱生之心,与人相处是否融洽,心理素质如何等等,却看得十分次要。在有些老师眼里,这些被“拔高”的“天才、神童”,就是一部专供操作遥控的“读书机器”。学生成绩优秀,不仅老师脸上有光,而且还可以得到晋级、升职、加薪。至于学生在校的其他表现,可以听之任之。这是不是一种悲哀?
神童“褪色”,廖崴不是“独个”,也就是说,少年大学生不是个个都顺。记得上世纪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北京的一些大学曾开办过不少“少年班”,但部分“少年班”的成才率仅为20%。仅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为例,在这个班上,昔日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如今以出家为僧;干政已经“自我封闭”,从神童变成了“精神病患者”;谢彦波出现了“心理问题”…… 这些昔日耀眼的“神童”,不幸演绎成现代版的“伤仲永”。此外,科大少年班几乎每年都有1至3个“问题学生”被退学,有的是因为自控力差、贪玩、学业跟不上,有的是因为心理原因,有的是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诸如此类,不一而论。
中国不是缺少“神童”,而是缺少创新的教育体制和因势利导的优教环境以及心理、人格方面的磨砺。只要出现一个“神童”,社会、学校、家庭和媒体都不会放过早期对他们高频率的宣传,大肆予以吹捧和抬高,最终造成了这些“神童”过多的心理和精神压力,以至于对他们后来的人生之路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神童教育任重道远!(东方木∕文)物理网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