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教育为什么不可以营利?
2014.01.01 01:24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因为各种僵化观念的作用,我们一提到教育就异口同声地认为教育是公益性事业,不能营利,一旦讲究营利,就会金钱至上败坏教育,就会国将不国。而事实上,公益性和营利型并不是象这些人所想象的那样非此即彼水火难容,我们不妨就美国现在日新月异的营利性大学来看个究竟。 我们知道,大学自产生之日起,政府为了保证大学的学术自由和社会所赋予它的公益特性而长期大部分的高等教育经费,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到来,高等教育的财政危机日益显露,传统大学正在适应新的变化以调整自身的结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美国营利性大学将在职成人接受高等教育作为其主要的目标人群,把学生当成顾客,根据在职成人的需求和时间来设计安排课程计划。美国是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营利性高等教育的。在这种运作方式下,美国政府把营利性高等教育看作公司或者企业,没有直接的税收减免和土地优惠等政策。表面上看,很难理解营利性教育机构在营利、缴税基础上组织起来产生巨大的利润,因为通常非营利机构在有税收补贴的基础上常常才收支刚平衡。营利性大学不仅要缴税而且不接受基金、私人和联邦、州和当地政府的捐赠,其收入来源主要是学费。 这种大学目前在美国非常兴旺,我们要追溯其起源的话,可以追溯到17世纪60年代, 那时荷兰殖民者在北美大陆举办了各种夜校, 它们是美国营利性大学的前身。但美国营利性大学发展最蓬勃的时期, 则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一阶段美国出现了一大批由上市公司掌控和经营的大学,可以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分属于全美40多家公司, 其股票在证券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业绩。统计显示, 1994- 1999年间, 几个重要的营利性教育公司中, 最低的股票升值率是269%, 其中阿波罗教育集团则达到了1538%; 仅仅在上世纪后五年, 营利性教育公司通过证券公开销售和追加销售所获得的融资超过了48亿美元。伴随着股票市场的迅猛发展,绝大多数营利性大学获得了巨大成功。如创建于1962年的教育管理公司, 在1996年获准进入证券市场, 并于1999年被列入福布斯200家最佳小公司名单; 1996年, 德夫里教育公司在《商业伦理》杂志“百家最佳公司榜”中的排名由第77位上升到第11位, 其招生人数保持在五万名左右, 并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阿波罗集团的招生人数超过20万, 而其旗下的菲尼克斯大学已经是全美最成功的营利性大学,在校生人数达到了10万。 那么这种营利性大学都有什么特征呢?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其服务性,也就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换言之,把学生当成顾客。美国营利性大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把学生看成顾客。营利性大学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了解他们的学生,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学生就是顾客,从教员到图书管理员,再到行政办公室人员包括学生自己都清楚明白这一点。在营利性大学里,教育被公开认为是消费品;学生被公开认为是来消费的顾客;学生希望能如顾客一样用金钱和时间换取高质量的教育。但营利性大学在什么是有效服务和满足顾客这个问题上并不混淆。成功的营利性大学都有能力为学生提供顾客般的服务,他们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不破坏学术修养;他们都明白让学生顾客满意不是指屈服于学生的每一个要求;他们对学生要求严格,他们知道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他们深深懂得为学生顾客服务并不意味着满足学生的所有偏好,那样做就会损害整个的教育质量。 在教学和学习方面,营利性大学关注学生所关注的焦点,教员们都认真思考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帮助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并对学校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耐心的解释。营利性大学真正为学生提供顾客服务,学生对此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其次是其针对性,营利性大学所开设的课程完全根据社会需求而开设,有极大的针对性。营利性大学根据市场需求开设课程。他们只开设那些紧缺的而且未来高需求的课程;他们所开的课程紧密地与市场所需相一致。例如,如果市场急需电讯、网络管理和计算机信息系统方面的人才,他们就会开设这些领域的课程;如果建筑行业的市场需求已经饱和,那么他们就会减少甚至取消该领域的课程项目。营利性大学努力使自己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作为商业企业,他们擅长于发现雇主的需要,然后把它转化为注重知识的应用和提高技巧的课程中去。在这一过程中,营利性大学通过详细分析手头的资料,如学生对所开设课程的兴趣所在以及雇主的需求等来实现。他们追踪分析家的产业发展趋势的报道,寻找开设新课程的机遇。另外,一些营利性大学雇用专门的研究未来产业的专家。鉴别出市场所需的紧缺的人才,然后设计出满足这些需要的课程。 但是,也有一些营利性大学面临生存危机,他们不能吸引更多的生源。这些大学之所以面临这个问题,在于他们对市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错误地认为课程的独特性是吸引学生的关键所在。他们的失败之处在于所开设的课程过于特别而在市场上需求不大。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市场需求对营利的影响超过了课程的独特性。需求加上独特性才是一个强有力的联合体,需求是本质的问题。 再次,这些营利性大学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安置。 营利性大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毕业生的就业安置来度量的。在许多方面,毕业安置驱动整个系统前进,因为安置既是学生消费者的目标也是其学位在市场中价值的有形指标。就业率被产业分析家看成是学生毕业后教育投资回报的一个尺度。据美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2000年,25岁及以上持有高中文凭者的年收入是24267美元;持有两年制大学文凭者是30774美元;持有本科文凭者是40314美元。有高等教育产业观察家提出,美国学术学位的REOI的平均值是17%。这个估计值表明了学生接受教育后获得学士文凭的平均财政回报。然而,营利性大学的教育投资回报却高达28%,因为这些机构提供高需求的课程。营利性大学特别把自己置身于高等教育中安置率高以及ROEI高的领域。只要有雇主需要毕业生,他们就会开设相应的课程,且要维持获利。 总之,在营利性大学里,学生的成功被理解为:学术成功,这是通过课程结束时成功的进步来衡量的;毕业后的工作安置,这是通过把学生安置到一个与所学课程相关的、有较高薪水和比较令人满意的工作来衡量的。当学生成功时,学生得到了他们所要的,大学也确信能因此而发展,按照市场要求并获利。 最后,营利性大学对市场非常敏感,其招生与课程设置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事实上,当今的大学都深深地参与到市场中去。许多大学都利用媒体做广告,包括利用电子邮件、广告牌、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等。营利性大学如同商业部门一样,显露出他们对市场的不同理解和走进市场的不同方法。营利性大学信赖市场,而信赖市场就意味着按照市场需求行事;意味着假设市场存在一个良性的强大的关于真实的社会和经济需求的信息源而进入市场;意味着按照一个自由市场的信念来运作,它的功能是正确的,往往是自我调控的;要解读和理解市场的需要,但不需要改变它。这种思维方式对大多数非营利性大学来说往往是激进的和陌生的。过去许多非营利性大学往往不愿意了解市场,因而也就不十分信赖市场。直到最近,在一些非营利性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等出现的营利行为可能意味着一些非营利性大学开始相信市场。 在课程方面,营利性大学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迅速的回应。在课程内容方面,随着学生、雇主、教学法和技术等的改变而改变,及时地对一些课程的内容进行增减。他们每一年都对所推出的学位项目进行反复的考证,对市场、管理、财政资助、就业安置和学术研究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营利性大学常常受市场的驱动。本质上,这种市场的驱动迫使营利性大学摒弃高等教育长期形成的缓慢而烦琐的决策过程。营利性大学作出的有效决定是基于对市场作出的良好反应,而不是花时间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而最终达成一致同意的议案。 我们可以看出,为社会带来好处虽然不是营利性大学的主要目的,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取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但他们在巨大的商业利润驱动下,按照市场规律运行;除了直接为社会培养了所需要的大批专业人才外,在解决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上也为美国的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非洲裔美国人在营利性大学的入学人数中一直占有特别高的比例。高等教育领域的黑人杂志报导了1998年吸收最多黑人学生的前10所能授予文凭的大学主要是私立大学。在工程相关领域为少数民族提供学士学位的头名大学是一所营利性大学;在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方面的头二、三名也是营利性大学。许多因素决定了少数民族在营利性大学中占多数,包括营利性大学的准入障碍较少、高的安置率以及获得全面的财政资助。营利性大学在公开的营利目的下举办高等教育,似乎有点令人匪夷所思。他们在传承文化遗产、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等方面可能不如非营利性大学出色;但营利性大学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使处于边缘的人们能够进入大学接受良好的教育。 美国这种营利性大学对我国举步维艰的民办教育应该很有启示。根据《教育大辞典》上的划分, 我国高等教育按照教育方向可以分为学术性高等教育、专业性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种类型。但对高等院校进行归类, 似乎还应该按照办学类型、办学特色和办学层次几个方面来进行划分。应该是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培养目标、学科结构、科研能力、招生范围等多方面因素选择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管理方式。而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由于分类标准的问题, 在划分类型时往往被归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一类型, 这样做的结果是无形中限制了民办高校的分层次、多样化发展。与之相对, 美国的营利性大学中既有规模庞大、学科齐全且具有很强研究实力的高等教育集团, 如菲尼克斯大学, 也有规模很小, 只培养某一专业人员的学校, 如培养专业设计人员的的费城艺术学院。所以, 我们应该在民办教育这一块完全开放这种营利性大学的开办,民办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目标, 确定不同发展模式, 避免分工不明和角色错位。在目前的情况下, 一些的民办高校完全可以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 而规模较小的民办高校可以向“小而精”的办学模式转变。物理网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