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清偿教育欠账,否则愧对代课教师
2014.01.01 01:16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作者:李晓亮
  新年伊始,或许你还没习惯踏入“2010”门槛,但这个时间节点对特殊人群来讲,则是一种“致命的敏感”。对他们来说,“2010”虽不至于有灾难片里极力渲染的2012般末日恐怖,但也颇具杀伤力。
  对代课教师而言,就是这样——2010是其代课生涯的大限之日。若在百度里键入“代课教师”,系统弹出的下拉菜单中最热门搜索项就有“代课教师悲情谢幕”。2010年,44.8万代课教师将面临最后的清退。而已清退的老师大多生活清贫,度日维艰。
  所以这可能算是新年中,很让人神情黯然的一则新闻。这个冬天也显得格外寒冷,特别是看到门户网站醒目位置的图片推荐栏目里,那一组令人心酸的图集。
  其中一张极具代表性:甘肃渭源县黑鹰沟村的代课老师王安治(今年54岁代课三十多年),在一个雪天傍晚来到曾代课的学校。红旗低垂,校舍静默,瓦房侧壁“尊师重教”四个大字白得刺眼。与之形成刺目对比的是,照片一角拄着双拐满脸沧桑的王安治正侧身走出镜头。
  让我们再神情地叫一声“王老师”!因为今后这个称呼可能不再会被人提及。代课三十余载,只因中间停了1年不符转正条件,在今年9月王安治拿到600元补偿后被辞退。
  这个黯然的背影,传神地诠释出中国代课教师此刻落寞的心境和被辞退后所要面临的诸多窘境。代课教师即将成为历史名词,据说这是为了优化教师队伍。了解中国教育的人都清楚,在历史时空和中国教育版图最偏远最贫瘠的交集版块,在这些因地处偏远或财政困难而招不到公办老师,甚至连公办老师都嫌弃的地方,正是“代课教师”这个历史称谓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不应只用“吃苦耐劳、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等廉价的道德或曰师德标签,去对他们进行虚拟的价值标榜。看到下面这串数字,你会觉得那将显得异常残酷而虚伪:即便在新世纪的第六个年头,西北山区乡村代课教师若要“买一台4000元的电脑需要工作100个月,买一部1000元的手机需要工作25个月,买一瓶3元钱的绿茶饮料需要工作两天”而且“前提是不吃不喝”。当然,要举更极端的例子,贵州还有年薪仅为三百斤包谷的代课教师。
  即便付出和收入如此不成比例,记者发现很多老师,也未期望拿到更多补偿,而只希望能体面地离开,只希望走后孩子还有人来教。孩子能有人教,就这个最朴素的愿望支撑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卧于深山执教。  一纸政令要他们挥别讲台,不忍说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但着实算是“杯具”。网友用《天净沙》慨叹:乡村,陋室,童丫;清贫,低酬,寒家;辛劳,病残,白发;一纸令下,抱憾怆然还家!读完怎不令人悲从中来?
  特别是“清退”这样的字眼,很伤人心。既然新教育背景下,代课教师再无容身之地,那么对待其退出能否温情一点?因为代课教师问题,归根结底是教育欠债的制度问题。代课教师问题,本就是教育体制的责任失落。
  考虑到历史特殊性,何妨特事特办,综合考虑:比如对于告别教师岗位的补偿一定到位,并辅以其他生存技能培训;对于自学、自考的提供相应资助,适度放低门槛提升“转正”从教资质。同时注意研究面对“后代课时代”的巨大缺口,如何填补师资,避免断档尴尬。经济欠发达地区(如西北王安治老师从教地区,和西南包谷年薪地区)新老师如何做到“派得进、留得住”,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物理网(gaozhongwuli.com)
  某些“血淋淋”的现状逼视着我们,所以地方政府应以一种对过往公共责任缺失的愧疚之心对待此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清了之。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