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听专家讲学
2013.12.31 21:15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陶西平 湖南省益阳市人。曾任北京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市市长助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主席,北京市社科联名誉主席。曾主编《教育评价辞典》,《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丛书》,著有《让失败率为零——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一路走路来——陶西平教育漫笔》。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本文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先生在12月5日至6日举行的“首届京师教育论坛——区域教育现代化暨全国教育局长峰会”上的发言。
 
  今天由于三个原因换一个题目:一个是因为在座的好多局长在教育行政学院,听我讲过区域规划问题;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今天时间比较紧;第三个原因是明天还要讲区域规划问题,所以今天换一个题目,讲一下在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中成长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提出了几个问题,来共同讨论,我想这些问题正在挑战着我们教育、教育工作者的智慧。
  我讲一个故事:据说有一座山上面,有一位德行很高的长者,他收了两个徒弟,有一天对这两个徒弟说:“你们应该到远离我这儿的很远的海边去,到那边学会生存。由于那个地方非常远,所以我给你们准备了两样东西,你们自己挑。一样东西就是一筐鱼,你们可以一路走一路吃,另一个东西就是一个渔网,拿着这个到海边以后就可以靠捕鱼生存,为了考验你们的能力,你们每个人自己挑一样东西。”结果一个现实主义者挑了一筐鱼,他拿着这筐鱼在路上可以一边走一边吃,这样可以维持生命一直到海边。但是到了海边以后,因为没有捕鱼的工具,所以没办法生存,最后饿死在海边。另外一个是理想主义者,他想最重要是将来要生存下去,所以挑了渔网,但是还没走到海边,他就饿死了。这两个徒弟,一个是理想主义者,一个是现实主义者,两个都最终没有实现他们的愿望。
  教育就面临着这样的许多问题,有的主张是非常理想的,有的主张又是非常现实的,但是在实现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矛盾,这些矛盾实际上就在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在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确实充满了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挑战着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也为干部教育职工发展搭建了一个平台,甚至可以说正是这样的矛盾,成就了一批教育家。
  现阶段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是全球教育的一个共同话题。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法国,法国最近公布了一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叫做共同基础法令。
  这个共同基础法令缘起是什么,因为法国义务教育自从1882年实行,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基本上做到了上学机会的平等,把它称作教育数量上民主化基本实现了。但是数量深的民主化实现了,质量上的民主化还没有解决——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接受保证质量的教育问题没有解决。所以质量问题就很多,OECD组织的国家有一个质量检测评估方案,这个评估对15岁的孩子,对他们的学力有一个监测,法国这些学力水平不高的孩子,引起了各界关注。再加上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知识增长、社会变化、技术更新,许许多多东西都要求加入到教育的内容当中来,像我们提的什么都要从娃娃做起,于是都塞进来了,塞进来以后,学校教师包括家长都不清楚,究竟基础教育到底干什么,因为有了这么多任务,应该把什么东西真正把握住,所以都要求要进一步地明确基础教育的内容跟目标。因此,他们在05年的时候公布了一个《教育指导法》,这个《教育指导法》主要是进一步提高法国的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每个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和能力。到底什么是基础的知识和能力?他们征求了许多方面的意见,包括参考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意见,然后推出了一个法令,这个法令就叫做《共同基础法令》,在这个法令里面他们明确说,基础教育主要是使学生人人都打好这样的基础,这个基础包括七个方面,每个方面又都包括对知识、能力、态度等不同层面的要求。其中七个包括法语、基础数学知识和科学文化,掌握基础的人文文化,一门外语,常用信息通用技术,掌握社会交往能力和具有公民意识,包括拥有独立自主和主动禁区的精神。这七个方面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等。基本的观点是学校要做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情。我们不讲它具体的改革指向,但是能看到一点,那就是法国当前对于它的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十分关注的。
  日本的文部科学省公布了修改以后的《中小学学习指导大纲》,这个学习指导大纲已在高中正式实施,从后年起小学、初中也将开始实施。为什么要公布一个新的教学指导大纲?同样是由于这个评估。这个评估每三年一次,03年公布的时候发现日本学生数理成绩大幅度下滑,比不了韩国和我们国家的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这引起日本社会对教育的普遍不安。因为日本已经搞了20多年教育改革,主题是要实施宽松式教育,这个实施造成整个学生质量的下滑,这个下滑同2000年比,当时第一次进行评估的时候,日本学生的学力水平是相当高的,其中数学跟科学都是最好的,但是七年以后,他们的成绩下滑了。所以各界都要求解决日本的学生学力下滑的问题,有的要求恢复原来的教育制度,有的要求改变这种宽松式教育,日本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学力,全面地纠正宽松式教育。小学从2011年、初中从2012年开始实施新的教学大纲。
  它的新大纲最主要有两点,一点是增加授课时数,另一点是加深教学难度。比如授课时间小学增加5%,初中增加4%,算术数学增加18%,理科增加23%,另外增加一些学习难度。前一些年我曾经向国内朋友介绍,比如小学将圆周率近似值∏约等于三,我们至少要记3.14。我念小学时要记小数点后面20位,但是一辈子没用过。现在,日本又反过来还要求学生记∏约等于3.14,又开始加深了教学难度。日本背景跟我们不同,日本在宽松式教育之后出现了新的情况,因此它的改革指向与我们不同,但有一点一样,那就是日本非常关注基础教育教育质量的提高。
  布什担任美国总统的时候制定了“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因为这个评估使美国的数学成绩在57个国家里排到倒数第五或者第四,美国人认为这会影响未来国家的竞争力,所以提出这个“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出这些措施是从我们这学过去的。比如统考,比如绩效工资,以此要求学校一定要提高学生的基础教育学习水平。
  奥巴马上台以后,同样也非常关注美国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今年9月8号,他在一所中学参加开学仪式,发表了一个题为“你们身上寄托着我们的未来”的讲话。实际上他也是以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旗号,来督促美国的学生好好学习,好好完成作业。比如他讲话里面说到:“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发挥你们的能力、技巧和才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棘手的问题。好好学习,是和国家未来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解决不了的难题你们可以解决。你们可以发挥最好的长处,而教育是最好的试金石,生存环境、家庭背景、财富多少都不能作不做家庭作业和不上进的借口。”他最后还提出“当你在困境中挣扎时,当你时间沮丧时,绝对不能自傲自欺,因为一旦放弃了自己,意味着你也放弃了国家”。他从这样的角度要求美国学生要好好学习。这次演讲之后,美国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学生当中开展了一个活动,要求每一个人写一段最短的话,表明自己的学习跟国家未来之间的关系,到上个月底刚刚结束。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美国也在关注教育质量的问题。
  2000年,在达喀尔举行世界全民教育论坛,中国也参加了,通过的最后行动纲领里面有一段话“向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是一个胜利,但如果不能向他们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那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胜利。”上半世纪提出的口号就是全民教育,要解决所有的人,所有的孩子都有上学机会的问题。但是到2000年,新世纪之初,各国政府关注点开始有所转移,从让所有孩子有上学机会的问题,开始转到让所有孩子接受保证质量教育的机会,也就是关注点开始专注教育的质量。
  我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快速发展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中国教育规模这么迅速的扩大。08年底的时候,中国教育总体规模如果从在读人数看,所谓在读不包括继续教育当中的一些人,幼儿园到大学合起来大约有2亿5千万人在读。世界上有2亿5千万人口的国家不多,如果同时在学校里面念书,这个规模是世界最大的规模。
  我们的规模扩大了,但是规模的扩大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提高。很多国家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规模的迅速扩大有的时候要以牺牲一定的质量作为代价。所以规模跟质量矛盾,实际上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我们教育规模的扩大,最主要是通过两件事情扩大,一个是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一个是高校扩招,这两个带动了其他,比如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相应扩大。这个规模的扩大,都是很短时间内实现的,因此存在着保证质量的条件,并不一定完全具备。所以我们社会关注的热点,也开始从有没有上学的机会到教育质量,特别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关注。去年8月31号,胡锦涛总书记会见优秀教师代表的座谈会上有一个讲话,当中提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着力”两个字体现了我们对教育的关注点,把着力点要放在哪,今后相当长一个时间,要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也就是说,能上学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上好学的问题已经成为主要矛盾,提高质量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问题。但是从各国政府关注提高质量上看,又可以看出对质量关注点不太一样,这个质量标准不太一样。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我们要尽量减少考试的时候,美国在增加考试,特别是增加州一级的;当我们在努力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时候,日本在增加课时,增加教学难度和加强课外作业。
  这个现象主要是说明我们处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背景,从而教育改革的指向也自然会有不同。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改革方向,就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际上是我们中国人用智慧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一个创造。也有专家认为,提出来素质教育的内涵不够清楚,素质教育的提法不够科学等等,其实也有很多专家实际上是用他们所掌握的西方的教育理论来评价中国的教育创新。我们总是要借鉴别的国家的东西,但是最后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还必须找中国的办法。提高教育质量本身是系统工程,里面充满着许多相互关联又相互矛盾的许多因素,实际上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就是这些因素矛盾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如果中小学教育能够有一个比较和谐的发展,妥善地处理这些矛盾,教育就会前进。
  因此我觉得,迎接这些矛盾的挑战,实际上是在考验着我们教育的智慧。
  今天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我们所面临的矛盾,一个是教育的方向,一个是教育的服务对象问题,一个是教育的时效问题,一个是教育的开放问题。
  首先提高教育质量一定要坚持教育的方向性。因为各国教育指向会有不同的。应该讲,应对未来的诸多挑战,世界相当多国家都在进行教育改革,即使包括印度这样原来比较坚持的是一种精英教育的路线,现在也开始进行改革,开始要普及教育。所以应该说已经形成全球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大潮,每个国家都在选择自己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比如说有的强调人才战略,它的教育改革指向着力点在全民教育和保证基本人权的教育。有的是提出了公平与卓越战略,就是要追求一种有质量或者高质量的教育;有的是人才战略,侧重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强化教育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就是以精英培养作为重点,比如印度原来曾经提出过要用2%的精英养活印度人。
  再有信息化战略,实际上是终身教育战略,因为终身教育的实现不可能完全通过学校来实现,要通过网络来实现,所以也有的国家目前以信息化战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另外还有国际化战略,也有的国家已经把教育作为支柱产业,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我们国家香港地区,提出来把教育作为一个支柱产业。实际上它不仅是向本国提供教育服务,而且要向外国进行跨进的教育贸易服务。通过这个,实际上作为自己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比如说有的国家提出来,我接受一个外国的学生来就读,就可以解决我自己的四个学生就读学习需要的经费,因此把它作为贸易服务的战略。
  总之,各个国家都在找自己的教育战略。我国应该说素质教育提出本身有这样的意义,是针对我们国家的情况,用我们中国人的智慧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的一种探索。
 
  总书记讲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的重大问题。这个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主题。所以我们今后教育工作的主题要落在实施素质教育这点上。实际上我感觉,我们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温家宝总理在他发表的一篇文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里,提出的了四个符合,我觉得这四个符合实际上是把握住了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点,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这个自身发展规律,包括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的发展规律,这样好保证我们教育的科学性。比如说他特别强调了做到学思联系、知行统一,我们在制定规划方案中,要充分体现这个精神,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落到我们教育教学改革上,而我们教育教学改革,应该重视学思联系、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第二个,应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要有时代性,我们的教育应该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因此他特别强调,要与时俱进,要赶上时代发展步伐,要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
  第三个,应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就是符合国家民族命运的要求,要有这样的适应性。教育一定要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培养创新型、适用型、复合型人才,同时也要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第四,应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就是要符合国家的要求,也要符合人的发展需要,体现教育的人本性,提出把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作为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要为人的发展服务,要讲人的自我和谐,要使人对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适应社会的要求,正确对待金钱、名利,正确对待进退,正确对待荣辱,这点提出,是我们今后在《纲要》里面,要用社会适应能力或者适应社会能力表述,我们原来强调自主发展能力比较多,这也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还有一个怎么样去适应社会的问题。
  从温总理讲话可以看出,要符合教育的规律,符合国家发展需要,又要符合人的发展需要。当然这里面又出现了刚才所说的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在教育改革当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主学习,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和英国教育部讨论过一个问题,我问他们对于多元智能理论怎么看,他们分析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就是不同的人可能会具有不同的优势智能,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基础上得到发展。他们说这个是对的。但是,学生走进社会以后,社会不可能去适应某一个学生,要让学生适应社会,他们认为多元智能理论还有一点片面性,当然我认为多元智能理论特别强调了这个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和自我反省智能的培养,已经注意到这点,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正确认识社会交往,但至少在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既要重视学生自主发展,又要使学生将来进入社会能够适应社会,因为要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培养他的职业发展的这种能力,要培养他和别人交往和谐相处,也要培养他能够增加认识社会和正确认识自己,否则的话也会容易造成当他们自我意识发展得过度的时候,也会出现反社会的倾向或者出现自杀以及其他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在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怎样实现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统一,即要培养学生主动、自觉、自信的未来发展,又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这样一个能力的结合。
  第二点,是坚持教育服务性的问题。我们学校本身是服务行业,我想借用一个理论,企业管理上面有一个著名的企业管理学家,他是第一个提出企业应该有和谐竞争力的观点。他提出企业必须致力于建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他最近又写了一本书叫《企业成功定律》,里面又说实际上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不复杂,用两个公式就可以概括,一个叫做N=1,N实际上是不确定数,这个不确定数就是1。他说价值是基于每一个顾客的独特个性化消费体验,企业面对一亿个体,也要关注某一个具体个体意识在某一个时刻的体验,个人中心地位是重点。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任何一个企业,你的产品可能为许许多多人服务,但是你的关注点必须到每一个人对你的产品怎么看。如果你脑子里面只有一个整体,而没有那一个一个的具体的话,最终还是没办法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的。
  如果放在教育上来说,是说教育基于每一个学生独特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校长面对许多老师,教师面对许多学生,也必须学会关注一个具体的老师和具体的学生的体验。这实际上给我们观念上做了一个调整,就是比较多地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对的。但是什么是全体学生?老师在讲台上一站,他面对的这一个班就是全体,因此他永远可以讲我在面对全体学生。可是实际上,他所面对的这个全体,是一个一个不同的个体,有的哭,有的笑;有的高兴,有的悲观;有的愿意发言,有的不爱说话。他是面对一个一个不同的个体,因此我们的教师的教育,一定要理解一个N=1,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服务的任务。
  现在社会上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有一个讽刺,说好学生将来就是学校的历史,差学生学校将来是你的历史。这是什么意思?每个学校校庆时就是展示自己的学校历史的时候,于是那些有成就的所谓好学生就开始成为学校的历史组成部分。我们这有三个院士,还有几个考上北京大学的怎么怎么样,这些人就变成了学校的历史。但是差学生呢,学校将来是你的历史,因为学校在描述自己的历史的时候提不到你们,所以你们在描述自己的历史的时候,提到学校,因为填表得填我曾经在哪个学校念过书,这实际上讽刺我们只关注一部分的成长,而不关注所有的学生的成长。所以我觉得我们是应该解读为让每个老师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学校的历史。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都是学校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陶行知讲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做微积分时才认识到他是你当年的差学生”。意识很明显,不要冷落差的学生,因为他们也有许多人才,他们也会成才。所以他又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变,让人变得更好。你变好的幅度越大,说明你教育能力越强,说明是越成功。因此这个教人变,不是只教几个人变,而是教每个人变,你是为每个人变得更好来服务的。
  这有一个问题,当我们以面向全体作为我们的基本观点的时候,标志着教学成就的就是百分数。所以这个百分比应该讲是个好东西,因为百分比经常会令人鼓舞,一讲学校百分之多少考上北大,我们学校有多少人成就优秀,我们学校有多少人如何如何,这个时候会令人鼓舞,但是只用百分比来看教育成就,实际上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因此我们的着眼点只关注了其中的一部分,而没有办法来说明,我所面对的这50学生,每一个学生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因为教育作为是使每个学生变得更好,我们不能热衷于用一个百分比评价教育,教师更应该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来回答自己的工作。
  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教师,是要具备许多好的素质的,但是他个人理念、品德、才华,归根到底还是要转化成为学生的真实体验,才可能真正地成为教育的效果。在这,我也想举两个例子,就是如果要关注学生,就需要研究学生。
  最近我在北京国子监中学,见到一个赵老师,这个学校收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他们从来没选择过学生,而这个学校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是流动人口子女,但是在这个学校里头,也没有借读一说,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赵老师就是立足于研究每一个学生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的。他做了很多的事情,比如说因为流动人口子女比较多,这些人在城市里,有的时候容易在回家路上到其他的地方不按时回家,所以他要求每个学生回家以后给他打电话,告诉他到家了。结果这些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有的学生初中毕业上高中,每天还给赵老师打电话,说“我到家了,我回家了。”有的上了高中一年,每天只要上学就给他打电话。他为了更好地研究学生,坚持每个学期都要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全员家访,而他家访的路,就是学生怎么来上学,怎么回家,他就走什么样的路家访。他了解学生是坐地铁来的还是坐汽车来的,或者走路来的,这个路上有什么,这个孩子需要多少时间,经过哪些地方,他要比家长说得清楚,因此他就是潜心来研究学生的人。而我们有的学校把所有兴奋点关注在怎么帮助老师上好、做好一节课,怎么在一节赛课当中取得成功,他把基础点落在了解一个一个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我们再举个例子,刚刚举行了北京史家小学七十周年校庆,这个校庆一位校友讲了一件事情,他说他40年前是在史家小学由张晓梅老师教他,现在这个张老师已经82岁,校庆也来了。他说40年以后他看老师,他觉得老师一定不认识我,结果老师一眼认出他来,并且拿出来一张画,是这个人念小学的时候画的他看着这张画非常感动。他讲老师当初不仅了解每一个人,而且爱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他没有想到,一个老师还会把学生念小学的一张画保存了40年,而且40年后一见到学生就认出来了。物理网(gaozhongwuli.com)
  我想这些都是把它的着眼点关注在学生身上了,能够把学生说得很清楚。我们现在研究课,基本上是讲教材、讲过程、讲内容,很少讲学生。其实,不同的学生决定着你的教学过程。因此我想,我们应该重视这个。教师的成功,也并不完全在于他个人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他要明确这个N=1,心里应该装着每一名学生。
  在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个性化地教学。当然现在比较大的障碍,就是大班额的问题,一般国家在30人上下,我们还要在45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