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八大成果
2013.12.31 15:21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1980年7月成立的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沐浴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辉煌历程。纵观这三十年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史,其特点可以用十二个字概括: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硕果累累。本文拟对新时期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八大成果加以回顾与概述。
1.学科性质准确定位
    所谓学科性质,是指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特点。一门学科的教育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要是由该学科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任何一门学科的成长,总是与“自身到底是什么”的争论相伴随。从改革开放之初到走进新课程的今天,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时起时伏,始终在进行。“文化大革命”前,“语文是工具”的理念一直深入人心。十年“文革”大破坏结束后,经由德高望重的叶圣陶和吕叔湘先生的强调和肯定,“工具说”几乎成了定论。“工具说”的基本精神,体现着前人实践研究所总结出来的特别合乎科学的成分,对小学语文教学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1980年以后,在“应试教育”思想的误导下,语文教学极力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排斥语文教育中固有的“人文性”,使语文变成了一门单纯技术性的课程,造成了严重的弊端,带来了不良的后果。1984年8月,上海《语文学习》发表了陈仲梁的文章《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强调语言因素,又要强调人文因素,应该是“科学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想的结合”。1995年6月,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发表长文《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认为“语文教育界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语文绝不等同于一般的生产工具,也绝不等同于一般的生活工具”。“语文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嗣后几年,从多方面论证并强调恢复“人文性”在语文学科中应有的位置,成了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很多语文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有分量的文章,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从理论上作了深入的探讨。经过三十年的争辩,我们现在可以比较清晰地达成如是性质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个令人信服的结论出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它告诉我们三个观点:(1)语文是工具。人们凭借语文思想,凭借语文想象,凭借语文学习,凭借语文工作。语文在组织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方面,实现着跨跃时空的交际作用,人类一时一刻离不开语文。(2)语文即文化。语文课程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凝结着文化的结晶,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一本语文教材就是一部文化小百科全书,它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精神情操的陶冶,人生阅历的丰富,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3)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对立统一,正是科学主义精神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对立统一。它要求我们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须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文课程必须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必须遵循汉语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践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总之,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结合”,不是“粘合”,不是“捆绑”,而是统一,就像手心和手背一样,有手心必有手背。
    当然,关于语文的性质,里面既有学术的问题,也有一个体现国家意志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只要有语文课的存在,语文性质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话题。但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权威性表述,至少说明了这是新时期语文教育改革的成果。
2.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回顾全国小语会成立以来的三十年的历史,小学语文教育界几个流行的口号,被广大语文教师看重,并且变成他们语文教育的行动准则。(1)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小学语文教育界提出了“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十二字要求,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口号的实质,是要求在语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并举,语言与思维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兼顾,体现了革新期全面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思想。与此同时,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吕叔湘先生“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2)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给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全面改革纲领,这个战略方针也给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坚持‘三个面向’,走现代化教改之路”,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3)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这部法律明确地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民族素质、造就一代新人作为义务教育的目标。从此,小学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便成了广大语文教师奋斗目标。于是,“愉快教育”、“情境教学”、“和谐教育”、“整体改革”等语文教改模式应运而生。(4)新世纪肇始,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职责的时候,国家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当前,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思想到位,行动到位,他们正在努力实践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要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其前提是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学生对语文材料反应的多元性,这是从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二是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提出来的;三是强调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是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来的。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教学策略。一定的课程内容需要相应的学习方式相匹配,学习方式是由课程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决定的。为了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教学策略。在实施这一基本教学策略时,必须体现“五性”,即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全程性、综合性。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绝不是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修正与补充,也不是传统语文课程教学的“兴奋剂”,而是一种语文学习上的革命,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物理网(gaozhongwuli.com)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可靠保障。综观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课程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由于受制度化课程和学科中心论的影响,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课堂本位,把自己孤立起来,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语文教科书和课堂里;语文课程过分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忽视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联系,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禁锢起来;语文课程过于强调统一,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同时学习同一个教学内容,使语文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生机活力。这种封闭、僵化的语文课程体系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理论建树硕果累累
    在“文革”以前的十七年间,师范学校虽然也开设过“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课程,但基本上都无正式教材,教学内容只局限于教材与教法的阐释,课程本身无所谓理论体系。1981年以来,这门课程不断发展和完善,从最初的“语文教学法”,到后来的“语文教学论”,再到现在的“语文教育学”,经过三个阶段的建设,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语文教育理论体系。语文教学法代表著作有:袁微子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高惠莹、麻凤鸣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陈国雄、崔峦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学论代表著作有:田本娜、高恒利的《小学语文教学论》(辽宁教育出版社),高惠莹、刘秀英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光明日报出版社),崔峦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语文教育学代表著作有:戴宝云主编的《小学语文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周元主编的《小学语文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徐家良主编的《小学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杨再隋主编的《小学语文教育学》(湖北教育出版社)。此外,各地还出版了大批小学语文教育单项论著。如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识字教学研究》(佟乐泉、张一清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小学阅读教学研究》(张田若、郭惜珍著),广西教育出版社的《小学作文教学论》(吴立岗著)等。
    自全国小语会成立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和教学改革实验空前活跃,因而形成了一支前所未有的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研究队伍。他们研究的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加快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进程,很多专家都出版了自己的文集。如《高惠莹语文教育论集》(语文出版社)、《袁微子小学语文教学论集》(浙江教育出版社)、《徐根荣语文教学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朱敬本《小学语文教学新探》(青岛出版社)等。
    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浙江特级教师周一贯,他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成果甚丰。近十年来,他先后出版了《语文教学方法论》(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语文教学训练论》(海南出版社)、《语文教学优课论》(宁波出版社)、《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宁波出版社)、《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教研案例论》(宁波出版社)等学术著作,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
    谈到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我们不能不提到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贡献。从1980年全国小语会在大连成立到现在,共举行了八届年会,每次年会一个中心议题,出版一本《论文集》、每个《论文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期全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这是有目共睹的。
4.小语教材异彩纷呈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语文教改大潮的涌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也掀起阵阵波澜。1986年9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国家鼓励各个地方以及高等院教、科研单位,还有有条件的专家、学者、教师个人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统一的基本要求参加教材编写。我国教材的编审制度发生重大变革,全国亿万学生大家一本的大一统局面宣告结束,统一要求、各地编制、国家审定、学校选用、一纲多本的新局面已经形成。特别是配合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界开展了改革语文教材的多向探索,各地实验教材恰似山花烂漫,美不胜收。除人教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六年制小学语文多套教材之外,还有京、津、沪、浙四省市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义务教育小学语文H版教材,义务教育小学语文S版教材,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内地版教材,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沿海版教材,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浙江省教材,等等。这些教材虽然编排方式不同,风格各异,但都很好地体现了大纲的精神和素质教育的特点,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注重与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的联系,融思想性、科学性、适应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为一体。另外,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内地版——突破了文选型的教材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语文交际能力为目标,以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序列为主线,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体,力图建立训练型的教材体系。景山版——以集中识字为起点,以阅读名家名篇为主体,以作文训练为中心,读写结合,学用一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注·提”版——以注音识字,提前读写,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为特色,打破了“先识字,后读书”的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另辟发展语言的新途径。
    2001年,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之后,教育部首先在实验区推出三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一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崔峦、蒯福棣主编本。这套教材,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教材体系,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都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另一套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张庆、朱家珑主编本。这套教材,课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富有童心童趣,练习设计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综合性与实践性并重,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结合等特点。第三套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马新国、郑国民主编本。这套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文化积累”。后来,又有教科版、语文版等课标教材相继问世。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在汉语拼音教学阶段,提倡直呼音节,把学习汉语拼音和学习儿歌、识字综合起来,丰富了学习内容,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另外,北京市、上海市、长春市、河北省、湖南省等地也组织编写了实验教材。针对原来教材“繁、难、偏、旧”的状况,这些教材注重时代性、文化性、适应性和开放性,选文典范,文质兼美,编排避免繁琐,课本装帧、插图美观大方。
5.教改实验百花齐放
    经历了“十年动乱”,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广大教师压抑已久的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机勃勃的局面。经过三十年的探索,现在已经结出一朵朵璀灿绚丽的奇葩。这三十年的语文教改实验,几乎涉及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所有内容,形成了一系列教学模式。识字教学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到目前,已探索出了上百种教学方法,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部件识字、韵语识字、循环识字、字理识字、字根识字、听读识字、字族文识字、奇特联想识字、多媒体电脑辅助识字等。听说教学倍受重视,产生了“听读欣赏”、“情境听说”、“看图说话”、“童话引路”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形成了口语教学较为完整的体系。尤其是《语文课程标准》将“听说教学”改为“口语交际”,这是一次大的变革。“口语交际”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把口语交际能力看作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从课程理念、课型结构、教师角色三个方面都与“听说教学”有本质区别。“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教学始终处于语文教学的主体地位。三十年来,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从来没有停止过探寻优化高效的小学阅读教学之路,形成了各种阅读教学模式,从不同的侧面提示了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如“球形模式”、“线形模式”、“速读模式”、“自学辅导模式”、“自主感悟模式”、“引导发现模式”等都建构了完整的模式理论,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是教学研究中分歧最大、争论最激烈的研究领域。各种教学改革从不同视角入手,形成了多种教学流派。有的从内容入手,有的从形式训练开始;有的强调循序训练,有的重视整体推进;有的写生活作文,有的写想象作文,等等。但成功的作文教学改革无不遵循儿童语言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无不强调以阅读为基础,无不强调作文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的统一。
    在按听说读写这一语文内容分类进行专题研究的同时,各种教学专题和心理专题的实验研究也全面展开。如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认知发展、能力培养等,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还有语感训练、学法指导、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培养等方面,也都形成了成熟的经验。
    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和语文素质教育研究,是新时期语文教改实验的重要内容。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入手,进行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是三十年的重要的研究思潮,其间各地进行了许多改革实验。李吉林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研究,吕敬先的语文能力整体发展研究,烟台“双轨运行、大量读写”的实验,便是成功的典型。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发轫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黑龙江省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不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改实验,也不是小学语文拼音、识字、阅读、写作等一种方法、一个环节的改革实验,而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整体改革实验。它涉及到了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教学内容的重新安排,教学方法的全面更新。它的基本做法是:在正确估计儿童口语水平和智慧潜力的基础上,以学好汉语拼音并发挥其多功能作用为前提,寓识字于读写之中,对入学不久的儿童在未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采用“复线交叉,多维合成”的方式,开始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把读写教学提前,从而解决发展语言与识字的矛盾。“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受到了原国家教委的高度重视,原国家教委曾多次开会和下发文件,向全国推广,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改实验红火,声势波澜壮阔,教法百花竞放,模式层出叠现,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各种教育思潮涌入我国,开阔了广大教师的研究视野。像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心理学、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念、赞可夫的新教学体系、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原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等,都对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教育名家层出不穷
    1977年拨乱反正,一些有识之士率先迈开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走上探索语文教改之路。南京的斯霞、北京的王企贤和霍懋征、上海的袁瑢等,这许许多多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名闻遐迩的新时期教改先行者大胆求索,不懈改革,创造和总结出了丰富的教改经验。他们德艺双馨,创造的许多精彩课例,已成为语文教学的“经典”。尔后,又涌现出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语文名师,他们站在各自的角度,看待与思考语文教学,积极推行教法改革,既从事理论探讨,也身体力行,因而成为语文教改第一线的佼佼者,如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丁有宽的读写结合,风靡全国,影响深远。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靳家彦等又以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四处传经送宝,在教育界传为佳话。于永正的柔和醇美,贾志敏的风趣幽默,支玉恒的诙谐大气,靳家彦的自然恬淡,他们高潮的教学艺术都赢得了无数崇拜者。新生代的窦桂梅、王崧舟、孙双金、薛法根等,成千上万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窦桂梅被众多喜爱她的青年教师称为“一朵盛开的玫瑰”。她以顽强的探索精神,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在繁花似锦的小学语文教坛里,描绘着属于她自己的独特风光。王崧舟是“诗意语文”的领军人,他总能以一颗“诗心”捕捉到语文教材中蕴涵的生命的意义和盎然的诗情,以其精巧的设计、醇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唯美的意境。孙双金以倡导“情智语文”著称。在他的课堂上,从孩子们异常活跃的思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如何启迪情智,师生共同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及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薛法根,有人说,他的名字里暗示着“把握了学法的根”。尽管出于巧合,但他不懈追求的“智慧语文”,婉约中带着睿智,睿智中夹着幽默,让他的学生受益匪浅。还有许许多多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教师,他们都以自己活跃的教学思维和对语文教学的无限深情,实践着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以自己的个性演绎着一个个美丽的课堂。
    教育名家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职业道德崇高。他们对教育事业有执著的信念和追求,把全部心血灌在培养下一代上,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他们在讲台上送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又在讲台上迎来了自己的白发暮年。几十个春秋,埋首教学、驻足课堂、默默无闻,别无他求。是什么给了他们永不衰竭的动力呢?不是别的,正是对下一代深沉执著的爱。二是教学艺术精湛。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教学风度、韵味和语言,以及表现形式迥异的教学机智。有人上课善“导”,巧于设疑;有人上课善“评”,议论风生;有人上课善“点”,发幽探微;有人上课重“情”,以情动人;有人上课重“趣”,引人入胜;有人上课重“精”,博中求约。这些不同的教学风格乃是名师教学艺术炉火纯青的表现。三是注重著书立说。他们具有很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善于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去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比如浙江的特级教师闫学,近年来,她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刊发表多篇文章,并在《中国教师报》开辟个人专栏。2005年出版个人的第一本教育专著《牵到河边的马》,接着又出版了《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2006年被评为《中国教育报》年度中国十大读书人物。
7.语文报刊琳琅满目
    新时期,属于小学语文教育本专业的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报刊,则如同雨后春笋相继问世,使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阵地成了一个五光十色的“缤纷世界”。这些小学语文教育报刊对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活跃语文教学研究、推动教改实验的深入开展,引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上海教育出版社于1978年创办了小学语文教学专业性刊物《小学语文教师》。这份刊物设有教学论坛、人物专访、教材教法研究、教学例话、咬文嚼字、教学随笔、教学文摘、备课资料、名校语文教学等栏目,重在小学语文教师的业务交流和业务进修,是搞好小学语文教学的好帮手。
    1981年,《小学语文教学》创刊,1983年该杂志被确定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会刊。近30年来,一直以其权威性强、学术性强、实用性强、操作性强获得全国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这本刊物坚持面向全国小学语文教师及教研、科研人员,及时反映小学语文教学最新成果,报道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各项活动内容,介绍各种教材、教法及教改先进经验,提供国内外教育动态、信息,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设置了一些栏目。
    进入新世纪,《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问世了。这本刊物以“论”为魂,以中国小学语文教学为“坛”,理论性强,敢于反映不同观点,既传统又现代,主要栏目有封面人物、教改前沿、教改采风、一家之言、教材透析、备课手记、学法指导、教法点击、优秀课例等,深受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欢迎。
国家教育部主管,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课程教材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小学语文》月刊,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从创刊始,就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小学语文》是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刊,中宣部“和杂志一起成长”助读活动优秀期刊。这份杂志,胸怀全国,辐射周边华语地区,持续研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教材发展、教学实验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贴近小学语文教师,紧扣教材教学进度;突出人教版教材解读及教学引领,兼顾其他版本教材;注重方向导引、理论指导、实践探索;既坚持百花齐放,活跃学术气氛,又旗帜鲜明,坚持正确学术导向;体现高品位、高格调、大胸怀、大气魄。
    与此同时,以小学生为读者对象,对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指导的报刊也在各地诞生了,为小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校外语文学习环境。侧重于作文辅导的主要有天津的《小学生作文》,河南的《小学生作文选刊》,辽宁的《小学生优秀作文》、黑龙江的《小学生作文向导》和《百家作文指导》等。侧重于阅读指导的,主要有江苏的《小学生语文学习》、吉林的《小学生阅读报》、黑龙江的《小学阅读指南》和《提前读写报》等。除此之外,全国各地面向小学生综合性大报大刊、小报小刊更是不胜枚举。
8.教学技术突飞猛进
    我们的祖先,以他们的聪颖和智慧创立了如此浩瀚而深遂的语言文字,并以它为中华民族编织了广博而绚丽的科学文化画卷,使世代中华儿女毫无愧色地骄傲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哪一代的中华儿女不曾为学习和掌握、继承和发展中国的语言文字付出过高昂的代价?古人读书,有囊萤的,趁月的,悬梁刺股的;现代人的学习,有废寝的,忘食的,夜不解带的。这固然说的是古今学人求知治学的刻苦精神,但倘若中国的语言不是如此博大精深,中国的汉字不是这样一字一样的成千上万,古人的悬梁刺股,今人的衣不解带,又是何必呢?学习和掌握中国的语言文学太难了,对于小学校里的教语文的老师和学语文的学生来说,就更是太难了。改革开放以来,电化教学的普及和提高,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转机。幻灯机、投影机、电影放映机、录像机、电视机、录音机、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纷纷被充实到城乡各小学,成为广大教师教学的助手。这些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武装起来的设备,以其着眼于学生视听感官的功能为特长,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各种教学软件的出现,包括幻灯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拷贝、电脑光盘等的多样化,都从客观上促进了教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些机器进入语文课堂,老师们改变了一张嘴巴、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利用这些设备与材料,时而演示,时而展现,时而讲解,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既从外在形式上,也从内在本质上促成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愉快,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从这点上说,教学技术现代化是语文教育的一次革命,更是新时期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一大成果。
    然而,在令人欣喜,让人振奋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与新课程理念“貌似神离”的现象。“戏不够,课件凑”,一些语文课上,太多的媒体演示,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多媒体作为教学的新工具,确实给现实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面貌,也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但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所有多媒体的使用,一是要恰到好处,二是要因地制宜,不能舍文本而外骛,用多媒体取代文本。教师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手段,以至于淡化了对文本自身的重视,这无疑是缘木求鱼,劳而无功。课文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对文本自身的阅读、体悟和理解,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心。多媒体的使用能够创造一种教学情境,但他不能代替课文情境,它有助于文本的理解,但不能代替文本的理解。语文课堂如果被电脑越了位,学生就没有充裕的时间来接触文本,解读文本,以教材为依托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就成了一句空话。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