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14岁“北大女生”的得与失,也评钱学森的教育思想
2013.12.31 02:37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今日优酷网首页刊出如上报道:14岁的洪欣格经过无锡天一中学评议小组严格的评议程序后,被校长沈茂德正式向北京大学推荐。
    稍微查一下她的“履历”,我们即可看到如当空皓月般的骄人成绩,作为北大的学生她具有十足的资格。然而我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她不够资格!
 
    从30年前中国兴起了“天才教育”开始,少年天才们每年都是教育领域的热点,尤其是进入大学、甚至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不才曾经评论过中国的教育:我们提高中国“教育的素质”的捷径绝对不是“天才教育”——亦或者说,百年树人,根本没有捷径可走。遥望西方现代大学的理念,早在古希腊时代已经萌芽,不论如何追赶,我们毕竟查了人家几千年,思想上的差距岂是靠几条政令可以填补的?所以企图通过天才来缩短追赶欧美先进大学的路,是绝对行不通的——即使他们有着比爱因斯坦还爱因斯坦的智商,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又岂是靠几个天才能支撑的?
    所谓大学,在现在的教育专家眼里似乎沦为了装填“人才”的流水线。而我以为大学绝对不仅仅是灌输知识的地方,高等教育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经历、而非学历,文凭固然重要,素质更加可贵。在此写个小插曲:说句不尊敬的话,在大学校园里,谁是大学生、而谁是在食堂、小卖部打工的临时工,我只一眼就能认出来,而且准确率在9成以上——这绝不是年龄或者衣着的问题,而是大学的教育带给人内在进而外在的改变。但是如果要辨别一个工作十年的人是否是大学生或者研究生,我可能得依靠关于此人的周边情报才能判断准确。这就是生活带给人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靠学来的,而是亲身经历或烙印在每个人身上的。所以,大学不仅是“装填”知识的地方,更是装填一种经历,这就是为什么不同水平的大学出来的学生具有完全不同的气质的原因。
    由此可见,大学带给我们的——不管你承认与否——首先是生活的历练,次之是学问。即做人第一,做事第二。为什么招工单位看重毕业生的母校,这个答案已经将上边的观点通过很“现实”(带着铜臭气)的方式说的很明了!这又岂是坐在大学里、甚至坐在某部某局办公室的“少数派”能够颠覆的?!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成“才”教育,更是成“人”教育。育人为本,育才次之,育精英为可遇不可求。14岁自有14岁才有资格经历的事情,错过以后,人生的轨迹就再无法折回。依目前我在大学里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绝对不是14岁的孩子所需要的成长环境——所谓揠苗助长,其势必败。
    举个简单的例子,14岁的孩子也许IQ卓越,但EQ是否能适应大学生活呢——尤其是恋爱。很多父母禁止孩子在中学谈恋爱,但结果是很多孩子的第一次恋爱经历往往发生在中学时代,这是遵循人之自然人的规律——十几岁正是性发育的高峰,性成熟必然会引起恋爱(这是我们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叫法)的萌芽。然而到了大学,恋爱禁令已经很难听到了,即使有也形同虚设。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14岁的女生将何去何从?她毕业的时候也该到了18岁了,然而这个年纪对于两性相处来说才刚刚起步。如此的例子不胜枚举,生活的琐事岂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然而林林总总都是她这个“天才少女”需要一一面对的。而缺失了14-18岁的生活经历的她能否应对身边的人和事呢?一个被压缩的心理成长又会怎样发展呢?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失去的,永远不可能通过所获得的来弥补。
 
    也许高教中的“天才少年”还是凤毛麟角,但是下面关于钱老的思想可是普及化的“少年天才”论了。
    钱老认为:学龄提前,学制缩短,人人皆可早成才。诚然,以鄙人的经历而言,完全可以作为“提前入学”的佐证;顺便说下,我的学前教育都是在家长的辅导下完成的,并未上过幼儿园或请家教。然而如前所述,我并不认为一个人心理的成长可以通过“压缩式”的教育来填充,也许奥数可以,但是EQ绝对没门——即使学会了千百种的应对,也不过是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间谍而已,须知,间谍的音容笑貌绝对不是他本人的内心表现,而是他“装”出来的。试想一下,身边到处都是装来装去的人,我们的社会会怎样?物理网(gaozhongwuli.com)
    钱老许是作为高层人士太久了,或者是高风亮节很多年了,已然忘却了当年他是如何从一个懵懂顽童成长为世界知名的科学家的了。我虽然也已跨过了大学生涯,并且记性也不甚好,但是当年成长过程的经历种种仍依稀可见,引用郑渊洁的一句话,如果一个社会里孩子们越来越像大人,那大人们就越来越像孩子了——精妙!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