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网博客
家长不应盲目奉行“乖孩子主义”
2013.12.26 19:02

王尚老师微信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 ,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很多人从小把老师、家长眼中的“乖孩子”当做奋斗目标;现在看到可爱的孩子,我们仍然习惯性地夸他“真乖”。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传统教育观念在我们心中留下的烙印,这种影响甚至是一种懒惰,一种悲哀。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小时候,是发自内心地想成为乖孩子吗,还是大人教给我们的定义是“乖孩子是好孩子”呢?是做了所谓乖孩子自己内心真正愉悦吗,还是收敛了个性锋芒能让自己体会到实在的甜头呢?我想,都是后者。因为老师和家长们或明示或暗示地教给我们这样的概念:不调皮捣蛋的孩子是好孩子、不搞小动作的孩子是好孩子……孩子观念里便逐渐形成了“好孩子”的模型:乖乖听话。

这种听话,往往意味着按照成年人设置的规则去行事:遵守纪律、跟大多数人一样、不做出格的事、不淘气不调皮……而做乖乖听话的孩子虽然不一定容易,但至少老师、家长们喜欢,夸奖的多了,批评的少了,于是不少孩子“被”穿上“乖孩子”的外衣,某种程度上抵消了外界的伤害,生活中暂时尝到些甜头。

作为老师或家长,之所以喜欢“乖孩子”,至少有一部分是出于“懒惰”。那些持有“乖孩子就是好孩子”想法的人们,都带有一部分惰性,乖孩子为什么好啊?好管,让人省心。在幼儿园或学校,总有几个捣蛋学生让老师们头疼,如果千篇一律都是乖孩子了,说一不二,循规蹈矩,学校老师会舒心不少;在家里,孩子乖就会很好养很好带,不闹腾不淘气。

父母画了一个圆圈让他在圈儿里玩,他就不会出来,多省心!这样的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他们很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终究走不出传统的画地为牢。这样,一个个循规蹈矩、听话顺从的“乖”孩子就诞生了。

如今,我们知道“乖”不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保护好孩子的天性,避免磨平他们的棱角而抑制他们的个性发展,比教他们做个“乖”孩子重要得多。可是,在“乖孩子是好孩子”标准文化下长大的几代人,受这种文化观念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尽管我们时时告诫自己或家人,别用“乖”来约束小家伙,却又时常不经意地对孩子说出:“如果你乖一点的话,爸爸就……”“你今天乖不乖?表现得好不好?”幼儿园的老师在说:“把小手放背后,比一比谁最乖。”“午休时睁眼了,不乖不能给小红花……”周围的成年人在说:“这孩子真乖,真是好孩子!”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只能学着“乖”,可“乖”过以后呢?他们真的成为理想中的好孩子、未来的有用之才了吗?迪诺少儿素质英语的负责人说,我们庆幸自己这一代比上一代人懂得了更多的科学育儿理念,却也在不知不觉中把旧有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强加给了孩子,实在可悲。

的确如此!看过《窗边的小豆豆》的朋友,一定被那个状况不断、总有奇思怪想的小豆豆弄得哭笑不得,也为巴学园园长独特的教育方式拍手称赞。小豆豆肯定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但幸运地遇到了真正理解教育的园长,发展得令人羡慕。这不是童话,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如果一味遵循追求孩子“乖”的教育理念,不知有多少个“小豆豆”会被扼杀了可爱的天性,错过了精彩的未来。

嬉戏玩耍本就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权利。成人无权泯灭孩子的天性,剥夺孩子的权利。在一定场合,强调纪律性是必要的;而在另一些场合,不妨让孩子尽情地玩耍打闹,放下孩子乖与不乖的条条框框。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一个个“乖”孩子,更重要的是让拥有鲜明个性、健康人格和丰富想象力的每个孩子快乐健康地学有所长。

宽容孩子的“不乖”,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后果,但从长远看是值得的。作为家长和老师,还应时常给孩子以善意的提醒,注意方式方法,因势利导。

在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千人一面的“乖”孩子实在难以适应,更不要说去引领时代、创造时代。归结到教育领域,教育观念的革故鼎新,不妨从宽容孩子的“不乖”做起。

冰心老人曾经送给老师和家长一句话:“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我们要宽容地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因为“不乖”的孩子也是好的!

文章来自网络;由物理网博客整理发布。

关注王尚老师微信公众号:王尚,可免费获取物理视频资料

王尚微信公众号